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同江八岔村鄉村振興步履堅實
2018-05-23 07:3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斌 孫佳薇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黑龍江上捕魚的八岔村民。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區的發展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兩年時光,七百多個日日夜夜,當記者第四次走進這座暈染著赫哲民俗之美的小村莊時,感受到的不再僅僅是早已熟悉的靜態之美,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的背後,是愈發濃郁『蒸騰』的動感氣息。砥礪奮進,步履堅實。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用實乾書寫的『鄉村振興』答卷落筆有力,『船兒滿江魚滿倉』的美好畫面開始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奮進的力量綿延不絕。

  如珠嵌碧野的八岔村落,正演繹著『小康生活進漁家』的時代變遷。赫哲人,在奔向小康的幸福路上唱響『新漁歌』。

  變遷:從下江捕魚到新的選擇

  從八岔村到捕魚的灘點,大約有10公裡水路。9日午後,迎著黑龍江江面上強硬的大風,坐上八岔村村主任王洋的船,記者一行於下午抵達灘點。灘點上集中了七八條船,附近蓋有一些『窩棚』,是漁民臨時生活的地方。黑龍江水輕輕拍打著岸邊,這裡的一切靜謐如畫。夕陽西下,在落日的餘暉中,勤勞的赫哲人正在黑龍江上捕魚收網。

  爬山臥雪,逐水而居,赫哲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對他們來說,下江捕魚是世代傳承下來的難以改變的生活習慣,艱辛中帶著豪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定居的生活開始讓赫哲人有了新的選擇。赫哲族經歷了從幾近消亡到定居漁獵、從單一捕撈到漁農並重、再到目前多產業並舉發展的歷史性變遷。八岔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就是最好的佐證。

  從捕魚灘點到八岔村,畫面似乎在歷史中穿越。獨立而安靜的新區裡,一幢幢二層小樓掩映在婆娑樹影裡。

  變化,顯而易見。當地村乾部對記者說,現在打魚成了副業。這幾天,在海珠工藝品合作社裡,和合作社負責人王海珠學習魚皮畫的人明顯少了。王海珠對記者說,『大家現在忙,都種地去了。』

  記者采訪王洋時,他顯得風塵僕僕。小伙子說,他剛從樺川縣買完種子、農藥。『今年,要領著大伙兒大乾一場,好好發展特色種植業。』王洋說,今年打算依托寒地黑土優勢種植芸豆、山藥等,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赫哲人有了自己的綠色食品品牌,注冊了「赫鄉田源」農產品地理標識,去年發展芸豆、綠色大豆、高粱等訂單種植1.7萬畝。』八岔鄉黨委書記高學智興奮地說,他們現在主打生態優勢牌,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依托寒地黑土優勢,新組建了千萬元規模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促進土地流轉7000畝,帶動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種植芸豆、綠色大豆、高粱7500餘畝,並對4500畝村機動地進行了收入分配調整,帶動了赫哲群眾人均年增收1400元左右。

  致富:多業並舉,赫哲群眾增收門路更寬了

  隨著天氣的轉暖,天賜湖邊的赫家?特色餐廳開始招聘廚師了。王洋說,這預示著八岔村的旅游旺季要到來了。王海珠除了經營魚皮畫,開始經銷魚毛,並用自己的名字注冊了商標,她相信隨著游客的到來,她的產品銷路肯定沒問題。

  一業舉,百業興。旅游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這裡交通、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的興旺紅火。尤明芬和丈夫去年開起了家庭旅館,旅游旺季時,一個月的收入有八九千元。

  走進尤大姐的家庭旅館,看到小院裡建有涼亭,房內寬敞整潔明亮,床頭上的魚皮燈、被罩上的赫哲圖案刺繡顯示著尤大姐在經營理念方面的用心。她說,自從開了家庭旅館,不僅收入有了增長,更讓自己開心的是,結識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游客。

  怎樣打好民族優勢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八岔人在這方面細思量,頗下了一番功夫。他們依托赫哲民俗個性化優勢,投資1400餘萬元建設天賜湖公園、赫哲族漁獵文化館、伊瑪堪傳習所等一批旅游景觀項目;投資500餘萬元建設了赫哲部落魚鍋宴、赫家?特色餐廳和34個赫哲家庭旅館。精心設計了『赫鄉民俗體驗游』和『踏察生態八岔島、濕地游江和灘地漁獵體驗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兩年來累計接待游客4.2萬人(次),過夜游客6000人(次),實現旅游純收入200多萬元,帶動赫哲群眾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赫哲之夏、相約八岔』漁獵文化節、『赫哲冬捕節』、『赫哲雪鄉節』……憑借小村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游資源,這兩年,八岔人開始嘗試以赫哲民族特色的系列節慶活動推進民族旅游的發展,逐步探索出一條『小節慶推動大旅游』的發展之路。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們對於赫哲族的傳統習俗和日常生活很感興趣,這也讓生活在小村莊裡的赫哲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滿了自信。高學智介紹說,通過赫哲民族特色的系列節慶,一方面不斷傳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推進全鄉民族旅游的發展,實現小節慶推動大旅游。

  『去年在天賜湖養螃蟹,今年總結經驗在湖裡養魚。』王洋說,村裡打資源優勢牌,發展特色漁牧產業。依托『四泡一河』資源優勢,加快推進赫哲群眾以養代捕,實現由漁獵到養殖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組織9戶農民建設了赫翔漁業農民合作社,養殖鯉魚、草魚,年產值100餘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

  在村裡的雞寶寶孵化基地,記者看到了負責人孫鵬飛。已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孫鵬飛在2016年的冬天被八岔村的火熱發展氛圍感染,從同江市來到這裡創業。『現在我們基地孵化了一萬多只雞,不僅我有了收益,還能帶動貧困戶富裕起來。』孫鵬飛對基地的發展充滿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到八岔說「船兒滿江魚滿艙」美好畫面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們既保留赫哲漁獵生產的個性化特征,又拓寬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總書記在八岔期間的重要講話和親切囑托讓我們的視野變寬了,信心、信念堅定了,謀發展、抓機遇的勁頭足了。』高學智表示,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引導和支持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旅游、餐飲和魚皮手工藝術加工等產業,逐步形成以旅游民俗文化產業為引領,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新型邊陲風情赫哲小鎮。

  自2016年5月至今,八岔村對於未來的幸福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

  再出發:推動赫哲群眾闊步奔小康

  『爭做產業建設先行者。引進北京鑫福海工貿集團投資1000萬元建造兩艘游船,開通黑龍江界江赫哲風情旅游線路。組織5家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成立聯合社,擴大水產養殖5600畝。啟動山藥、大球蓋菇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輻射帶動252戶、2.1萬畝農田訂單銷售。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投資1078萬元,建設八岔村巷道改造工程和農業觀光采摘園項目,打造全域鄉村環境治理標杆。舉辦『八岔赫哲族冬捕節』等節慶活動,打造赫哲文化旅游品牌。』對於下一步的規劃,高學智說必須做到可持續發展。

  在赫哲族街津口旅游文化村,講解員尤秀雲正忙著給游客講解。她說5月1日開園後,她就開始忙起來了。

  同江是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區,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激勵的不僅僅是八岔村村民,還有同江的赫哲人。

  從八岔村到街津口,一路走來,記者明顯感受到同江市的旅游產業彰顯了民俗文化旅游特色。該市重點構建飲食、服飾、民居、祭祀、婚俗、漁獵、節慶、非遺八大赫哲文化旅游體系,創建全國『赫哲族旅游文化示范區』。圍繞優質生態、民俗文化和綠色食品優勢,重點打造口岸界江自然觀光、民俗文化體驗參與、森林濕地避暑養生功能性產品,提昇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快建設了赫哲民俗文化村、『得勒乞』旅游度假區、天賜湖公園、赫哲族博物館等一批景觀設施,著力打造『赫哲第一鄉』、『神采赫哲·魅力八岔』等旅游品牌。2017年,兩個民族鄉接待游客超過了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00多萬元。

  『小康生活進漁家』,並不遙遠。記者從同江市政府了解到,該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發展,圍繞赫哲群眾率先致富奔小康這一目標,舉全市之力,傾全民之智,全力推動赫哲民族鄉發展。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生態、資源、人文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民族旅游業,千方百計增加赫哲族群眾收入,推動赫哲族鄉村經濟特色化發展。全力打造八岔全國『赫哲第一村』,叫響街津口鄉『赫哲故裡』品牌,推動赫哲族群眾率先致富奔小康。

  一組組數字讓人欣喜。同江市立足自然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等,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促進了兩個赫哲族鄉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2017年,同江市街津口和八岔兩個赫哲民族鄉生產總產值實現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85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01%和107%。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沈浸在歡歌笑語中的赫哲人,在奔小康的路上,闊步向前,步履鏗鏘。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聚文明力量 樹龍江榜樣

【專題】牢記總書記囑托 振興發展譜新篇

【專題】聚文明力量 促鄉村振興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