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搜 索
【如果國寶會說話】《蘭亭序》圖卷:為文藝青年飲酒賦詩打call
2018-05-24 09:36:54 來源:東北網  作者:周秘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24日訊(記者 周秘 編輯 王艷)duang!duang!duang!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24日,東北網記者走進黑龍江省博物館,用98k電眼征服十大『鎮館之寶』,聽它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南宋《蘭亭序》圖卷。(圖片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提供)

  我是來自南宋的『文藝青年』《蘭亭序》圖卷。全長141.1厘米,寬37厘米。整幅圖卷描繪了東晉時期,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於溪水邊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的情景,圖中還有十七名服侍他們的童子,童子們分工有序。

  在文人雅士中間,一條清靈靈的溪水蜿蜒而行,溪水中荷葉載著觴流轉,停在誰那兒誰就起身飲酒,然後賦詩,作不出詩的要罰酒。看畫面上這位,已經喝得酩酊大醉了,大概是因為作不出詩來吧。這場有趣的聚會名為『蘭亭修禊(x?)』。

南宋《蠶織圖》。(圖片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提供)

  各位小哥哥、小姐姐,你們好!我是由南宋樓?創作的《蠶織圖》,全長1100厘米,畫心橫27.5厘米、縱518厘米,跋縱460厘米。講述了八百年前江浙一帶的蠶織戶自『臘月浴蠶』到『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錦的整個生產過程。我是由二十四個場面組成,用長房貫穿,每個場面下有楷書小字,注明內容,場面宏大,共繪七十四人,形神兼備,對比鮮明,翁媼長幼,皆服宋裝。

唐代渤海天門軍之印。(圖片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提供)

  在我流落民間後,1947年被大慶市民馮義信收養。我這麼『美艷動人』他不忍心獨自欣賞,1983年他將我捐獻給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1983年7月,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來看望我,評價道:『此卷為文物一級甲品之最,視國寶而無愧,垂青史而不遜矣』。當然,我並不會因此變得傲嬌,我還是大家的小可愛......

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器。(圖片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提供)

  《蠶織圖》不要滔滔不絕了!我先來個自我介紹,我叫天門軍之印,1960年4月在寧安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被發現。我是青銅質,銅片鑲成,印紐扁平,中穿一圓孔,呈橋狀。通高4.3厘米、邊長5.25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印文筆畫細挺有力,圓潤活潑。印文凸起,筆畫之間形成0.9厘米的溝槽。

  畢竟我也是來自上京皇城,身份顯赫,而且是國內現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不是我自誇!我可為研究渤海設有與唐朝中央禁軍類似的軍事組織提供了重要線索。

  我是新石器時代首領人物墓葬中的隨葬品,是部落首領的標志物,遠古石器的『禮器』。1965年饒河縣中學的學生在小南山上發現了我。我通長25厘米、寬5.8厘米,形制如一片兩頭尖的桂葉,所以名叫桂葉形石器即桂葉形石矛。『周身琢,中間厚,兩側薄,形制對稱,厚薄均勻,邊刃加工制作鋒利,是鑲嵌在骨刀梗上的石片石器,屬刮削器一類。』這就是我。我也是黑龍江省發現的細石器中個體最大的一件,請叫我『國家一級文物』。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