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業供給側改革顯效 中華大糧倉風景正好
2018-05-25 09:20: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25日訊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5年來,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黑龍江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突出,功不可沒。黑龍江土地廣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農業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基礎非常好。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聯合整地機正在進行中耕施肥作業。

  全國首屆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大會我省展區一角。

  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兩次重要講話,均以較大篇幅闡述了『三農』問題,對我省農業發展成就和貢獻予以充分肯定,明確了我省農業的地位和作用,並寄予厚望,深情囑托,指明了發展方向和任務目標。

  在過去的兩年裡,全省農業戰線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綱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走出黑龍江振興發展新路子的決定》和《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意見》精神,按照『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指示要求,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實現了糧食產能穩、農民收入增、農業結構優、供給質量好的目標,還使『三農』工作在思想觀念、經營理念、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等諸多領域經歷了一次深層次的變革,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三農』發展動能越來越強勁。

  『壓艙石』作用凸顯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民等生產主體由偏重追求產量增長、忽視品質提昇開始轉向堅持市場導向,瞄准消費需求,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實現農產品供給由單一向多元、低端向中高端、大眾化向個性化的轉變。2017年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豐』,連續七年保持全國首位,連續五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有效發揮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

  面向市場調結構。各地堅持『減玉米、穩定並適當增加水稻、增大豆雜糧、擴草蓿和果蔬』種植結構調整方向,加快構建與資源配置相匹配、與市場消費導向相協調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2016、2017兩年共調減玉米播種面積近3400萬畝,佔全國的2/3強。蔬菜、鮮食玉米、馬鈴薯等高效特色作物發展到1700多萬畝。特別是在財政擔保、貸款貼息等蔬菜生產政策扶持下,各地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高漲。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播種面積518萬畝,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40萬畝;食用菌乾鮮混總產達到70萬噸以上,總量穩居全國第三位;鮮食玉米總面積達到122.8萬畝,同比增長近兩倍。農民實現蔬菜種植總收入212億元,人均增收172元;通過蔬菜產業發展拉動包裝材料、流通運輸等方面的總效益達130億元;通過儲藏錯時供應,實現過庫增值8.3億元;蔬菜冷凍保鮮加工增值5億元以上。蔬菜產業累計創造社會綜合產值近35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帶動稅收3.7億元。

  滿足需求提品質。在玉米種植上,各地退回200℃積溫選用品種,確保安全成熟,2017年玉米二等品以上超過70%;種植高淀粉和鮮食玉米等專用型品種,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在水稻上,重點發展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生產。在大豆種植上,重點發展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植。2017年,高淀粉、高賴氨酸等加工型專用玉米品種面積近8000萬畝,水稻優質品種面積達5200萬畝,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積近4000萬畝。

  立足優勢強供給。各地充分發揮『黑土、淨土、凍土』的優越生態條件,順應綠色消費浪潮和消費結構昇級,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推動農業生產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加快黑龍江大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型昇級。2016年,在全國首次大規模、系統化修訂綠色食品地方標准,共修訂糧食、蔬菜、瓜果、畜禽、水產、食用菌和加工等7個方面62項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探索『鴨稻』『蟹稻』『鵝玉米』等生態種植養殖模式。2017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7636萬畝,約佔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3,佔全國的1/4,綠色有機食品實物總量4140萬噸,佔全國的1/8。

  市場化進程加快

  過去,農民生產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賣給國家,農民只管低頭種地不用抬頭看市場,農業市場化程度低。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壓力促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市場,加快了全省農業市場化進程。

  市場意識越來越強。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觀念、品牌意識、闖市場能力顯著增強,不僅會種地,也會管理、懂經營;靠市場、靠信息、靠品牌、靠互聯網發展成為共識,生產型主體正快速向生產經營型主體轉變,營銷成為農民合作社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2016年以來,我省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廣州等地舉辦了一系列市場對接活動,農民創業群體積極參與,甚至包機組團去參展。探索出『一個主產市對接一個主銷區、落地一個核心營銷網點、發展一批直營店或代理商』的辦展模式。2017年8月份,我省舉辦的2017年東北地區夏季蔬菜產業發展暨黑龍江省蔬菜產銷大會,原定會議規模600人,一些農民聞訊參會,最後達到1000多人。

  催生多元市場主體。『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使得過去收購主體由中儲糧一家『包打天下』,現在轉變為多元主體踴躍入市,由過去『政策性就地儲』變為『市場化全國銷』。在2017年全省首屆優質農產品營銷大賽上,全省8大類1195家農產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賽,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圍繞種養加銷、社會化服務、林下經濟、休閑農業等八大創業路徑,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創業大潮,大量創業農民實現了向企業家的轉變,成為了引領農村發展的精英階層。2017年底,全省農民創業參與人數達到150萬人,創業純收入實現320億元,分別比2015年末增長98.7%和96.6%;帶動農民就業318.7萬人。這些創業農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黑土地迸發出勢不可擋的市場活力,釋放出強大的經濟潛能,已成為推動龍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全面振興的生力軍。牡丹江市青梅村農民秦啟雙,歷經四年實踐發明了秸稈水稻育秧盤技術,先後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該項目在2017年首屆全國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上獲得銅獎。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500多萬元,拉動農民就業155人,帶動青梅村秸稈收儲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周邊農戶增收890多萬元。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建成以大米網為核心的全省農產品電商集群,指導建設71個地方農產品電子商務分平臺,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系統、農業物聯網系統和全省8857個益農信息社中的1400個益農信息社已接入大米網。在全國率先試水農產品網上拍賣,形成『一鍵點全省,一網賣全國』的營銷新模式。全年拍賣交易額9.06億元;大米網運營第一年交易額就達22.8億元。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銷售融合,私人訂制、網絡眾籌、撮合交易等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快速發展,創新了農產品營銷模式和市場空間,『龍江綠』火爆全國,好產品賣出好價格。2017年,推出眾籌、集團訂制、私人訂制等互聯網營銷項目497個,實現銷售金額60.6億元。

  大融合全面鋪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場發揮了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步伐。

  現代畜牧業快速增長。截至目前,全省建設規模養殖場432個,入欄牲畜91.3萬頭,拉動社會投資近150億元。新建標准化奶牛場單產水平達到了7噸以上,生鮮乳營養和安全水平已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啟動實施千萬頭生豬養殖基地項目,釋放畜牧業新增產能,延伸畜牧業產業鏈。大力實施龍頭企業牽動戰略,吸引國內大型養殖加工企業在黑龍江投資布局。廣東溫氏、河南牧原、深圳金新農、江西正邦、江西雙胞胎、四川天兆、湖南佳和等16個新建項目已開工建設,已入欄母豬10萬頭,年可新增仔豬230萬頭以上。畜牧業轉化糧食能力、拉動農民增收作用顯著提昇。2017年,畜牧業年轉化糧食300億斤。

  強『頭』壯『尾』延伸鏈條。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充分發揮龍江『糧頭』『農頭』比較優勢,充分挖掘『食尾』『工尾』巨大潛力,努力把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產業,培育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新引擎。2017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比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高出兩個百分點。積極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營銷設施,示范項目固定資產投資超過7億元。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00家,帶動基地面積1.4億畝,帶動農戶340萬戶,分別比2015年增長5.3%、7.7%和3%。2017年全省糧食加工企業加工原糧554億斤,同比增加115億斤;加工轉化率由2016年的36%提昇為46%。今年一季度,全省糧食加工業繼續呈上昇勢頭,實際加工糧食151億斤,同比增加29%。

  休閑農業風生水起。各地充分挖掘寒地黑土、現代田園、綠色農業的文化功能和環境價值,加快催化新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吸引國內外及省內外游客到龍江農村休閑消費,帶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風生水起、快速發展。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營業收入分別達到5703個、82.4億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35%和56.7%,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蘭西縣永久村利用山水資源和民俗文化特色,大力發展農產品采摘、農家樂體驗及住宿、餐飲、民俗文化活動於一體的鄉村游項目,叫響懷舊之旅和黃崖子農副產品品牌。2017年接待總人數16萬人,經營收入400萬元。

  轉方式成效顯著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快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全省現代農業轉型昇級注入了強大內生動力。

  擴大規模化生產。隨著主要糧食價格回歸市場,農業規模效益越來越凸顯。小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降低,流轉土地的意願明顯增強,使得農戶分散的土地加快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2017年,新增土地規模經營面積200多萬畝。雙城區韓甸鎮白土村農民王金龍組建翠翠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民發展花生規模化生產,全村近90%的耕地種植花生,並輻射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從事花生種植,面積達到6萬多畝,實現了連片規模生產,拉動400多名農民就業。

  促進合作化經營。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好實現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增強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多的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走向聯營聯合,發展合作化經營。2017年,全省農民合作社達到9.7萬個,比上年增加近6000個。全省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發展到404個,最大的聯合社成員數已達957個。

  推動綠色化發展。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食品生產經營意識在廣大農村乾部、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群眾中紮根。農民等農業生產主體主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注重加強黑土耕地保護,大力推行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等資源化利用、增施有機肥、農業『三減』等現代耕作制度和模式,推動農業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2017年,落實農業『三減』高標准示范面積3054萬畝,比上年增加1814萬畝;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500萬畝,比上年增加250萬畝;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92.2萬畝;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221個,帶動有機肥施用1300萬噸。

  加快品牌化建設。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營銷組合中,深刻認識到市場競爭不僅是有形產品的競爭,更是無形的口碑和品牌的競爭,更加注重農產品品牌創建和經營,深入研究品牌拓展,挖掘品牌內涵,增強品牌文化底蘊,靠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目前,全省獲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農產品達497個,中國和黑龍江名牌農產品達94個,其中,獲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的農產品中,綠色有機食品達到210多個,佔到品牌總數的40%以上;『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670.7億元,位居大米類全國第一。2016年,首屆中國大米品牌大會評選的全國十大大米區域性公共品牌我省佔3個,全國十大好吃大米我省佔一半。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活動中,全省有14個公用品牌獲獎。其中,全國糧食油料類獲獎品牌共23個,我省入選11個,佔據半壁江山。

  『試驗區』綻放新姿

  把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根本,不斷釋放現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活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加快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合作化生產。建立省級農民合作社規范社名錄和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名錄,實施動態管理,加快規范建設。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達到20.8萬個。

  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紮實推進。全省除有爭議的土地外已全部完成實測,各縣(市、區)均進入數據庫建設和合庫接邊階段,我省在全國第三批啟動的整省試點中第一個向國家整縣匯交數據,進度較快的阿城、延壽、呼蘭、南崗已全面進入發證階段,整體工作走在了全國第三批啟動的整省試點前列。阿城區土地確權登記經驗成為全國樣本。

  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穩步開展。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印發了《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確定115個省級改革試點村,其中阿城、青岡、富錦、北安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試點縣。指導方正縣全面完成了改革試點任務,67個村全部組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10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股份分紅。方正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國介紹經驗。

  『三權分置』有序實施。出臺《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實施意見》,推進了承包地確權、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等三項基礎性工作。在方正、克山、東寧等縣市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土地糾紛仲裁體系建設試點。

  政策性農業保險不斷擴面。全省政策性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1.17億畝,同比增長10.31%,其中全省農村種植保險承保面積達到了7876萬畝,同比增長15.6%。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