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曉楠在實驗室進行大豆蛋白研究實驗。

田進偉在工作中。
黑龍江日報5月26日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纔。兩年來,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纔落戶龍江,發揮人纔科技創新優勢,我省推出人纔政策『組合拳』,廣栽人纔成長的梧桐木;依托學科優勢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打造留住人纔的大舞臺;加大資金扶持、獎勵制度,打造尊重人纔鼓勵創新的好環境。一批批青年人纔選擇來到龍江,紮根龍江,為龍江創新發展注入了蓬勃生機和強大動力。
具容纔雅量引人纔樂棲龍江
黑龍江沒有大城市的繁華與喧囂,卻有那一份包容與熱情。
畢業於美國馬裡蘭大學巴郡分校的任輝博士最終選擇了黑龍江作為實現自己科技報國的新起點。在歸國之後的兩年裡,任輝將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科研與教學上。為打造中國版的大型計算多體系統動力學軟件,他每天廢寢忘食,在實驗室中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而為了培養更優秀的學生,他在講臺上更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每當談到黑龍江這個以前從未與之有過交集的地方時,任輝平靜地說到:『這裡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更適合做科研。』
與任輝的經歷不同,王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龍江人,大學畢業之後王慧同許多人一樣,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用了六年的時間使自己成為了企業的技術總監,年薪也到了幾十萬元。但隨之而來的『雙創』熱潮讓王慧不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他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自主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龍江為創業者提供了施展纔智的政策和平臺,這樣好的機會為啥不去闖一闖、試一試?』帶著這樣的信念,王慧回到了黑龍江,成立了以農機技術外包為主的佳木斯市潛興農業機械研發有限公司。經過三年的打拼,公司的業績已過100萬元,成功幫助7家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創造產值2000多萬元。
開放包容的科研環境與創業氛圍已成為我省吸引青年人纔紮根龍江的梧桐木。點對點的人纔服務,『一站式』受理的人纔『綠色通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纔被龍江所吸引,選擇在龍江大地上書寫新的報國詩篇。
築留纔舞臺讓英纔綻放光彩
要想留住青年人纔,就需要構築更好的科研環境,為青年人提供更大的科研舞臺。近年來,我省不斷強化學科優勢,打造了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吸引了一批批青年人纔留在龍江。
李偉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林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在美期間,他就被世界相關專業領域給予了極大關注。2013年,李偉與東北林業大學建立了聯系,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將最先進的林木育種技術孜孜不倦的傳授給龍江學子。2015年,李偉教授最終決定留在龍江,正式進入東北林業大學成為其專職教師。在談到為什麼留在龍江時,李偉笑著說道:『一方面,我與東北林業大學很久之前就有了學術聯系,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也很好。另一方面,黑龍江正處於林業大省向林業強省的轉型中,十分重視人纔,相信在這裡我能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和李偉教授一樣被龍江高水平科研平臺留下來的還有隋曉楠,作為一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生,在畢業之初就收到了新加坡知名食品企業益海嘉裡集團的邀請,承諾不管是科研資金還是薪資待遇都可以盡量滿足。面對誘人的種種條件,他猶豫了。畢竟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但當他的碩士導師江連洲教授表達了希望他能夠回到母校的時候,隋曉楠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留在黑龍江這片沃土上,因為這裡有著全國植物蛋白研究的最高平臺——江連洲教授研發項目團隊。如今,隋曉楠和導師以及團隊研發的『生物?法聯產植物油脂與蛋白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已在全國18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生產線45條,累計創經濟效益64億元,其中9家企業近三年新增利稅7.1億元,創匯2.1億美元。
人纔是強國之本,人纔是圓夢之基。龍江為青年纔俊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大舞臺,而青年英纔們也在大舞臺上綻放了最為耀眼的光彩。
開育纔良方讓『小荷』茁壯成長
今年由省科技廳牽頭評審的『龍江科技英纔』特殊支持計劃向青年人纔傾斜,在最終獲得資助的科研人員中,青年人纔佔了22%,年齡最小的只有26歲。入選者每人將得到50萬元的科研資金資助。
32歲的哈醫大二院教授田進偉就是其中的一員。診室中的田進偉總是帶著和藹的笑容,白色的衣衫讓人心生親近之感。而實驗室中的田進偉卻又不苟言笑,穩重老成。他是這裡最年輕的長江學者。面對心血管疾病中的難題——動脈斑塊,他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驕傲的成績,建立了心肌梗死罪犯斑塊的臨床判斷標准。
『紮根黑龍江是因為這裡有培養我的母校與恩師,也給我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開放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平臺,實現了我的理想。』田進偉說,他從老師和團隊成員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質,那便是醫務工作者首先要解決病人的痛苦,把個人利益放在最後。所謂大醫精誠,『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一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業務水平,更要兼具良好的人文修養和健全健康的人格。』
青年英纔是時代的翹楚,青年英纔同樣肩負著時代的使命。他們表示,要在實現中國夢龍江篇章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