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發力供給側 做好"壓艙石"
2018-05-29 09:07:1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邵國良 郭俊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閱讀

  近兩年,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省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緊緊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一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

  黑龍江日報5月29日訊 我省糧食綜合產能不斷提昇,2017年實現『十四連豐』,特別是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的情況下,總產達到1203.76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有效發揮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

  經受住玉米、大豆收購市場化減收和水稻收儲價格下調的嚴峻挑戰,2017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65元,同比增長7%,高於全省經濟增速,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是近三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龍糧熟,天下足。進入新世紀以來,有著2.39億畝優質連片肥沃耕地的黑土地,以一個個糧食生產的輝煌業績,贏得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美譽,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要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2016年,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開啟了黑龍江從供給側發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產能提昇的現代農業發展新征程。強基礎

  著力提昇綜合生產能力

  大災不致減產,大水依舊豐收,即使是連續兩年調減高產作物玉米面積近3400萬畝,也依然保持糧食總產量全國第一的驕人成績,實現糧食生產『十四連豐』 ——這就是神奇的黑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界江,坐擁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地遼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2.39億畝優質耕地集中連片……這就是祖國大糧倉能夠創造輝煌的根基。

  近年來,我省從強基礎入手,全面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強化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建設,深入開展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試點,發揮區域優勢,建立與市場相適應、與資源享賦相匹配更為協調的糧食種植結構。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實現藏糧於地,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的總體目標,我省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1.667億畝,對基本農田和『兩區』實施特殊的保護,千方百計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規劃到2020年,建成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目前已建成5957.7萬畝生態高標准農田,年內還將新建838萬畝;建設1000公裡高標准科技示范帶,創建省級科技園100個,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95億畝次以上。同時,對億畝中低產田科學地采取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和生態補償措施進行改良提昇,實現中產變高產、低產變中產,進一步提高耕地產出能力。

  回首過去幾年,龍江水利同樣繪就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三江治理工程全線竣工;『三江連通』工程建設正酣;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渠首樞紐主體工程已經建成並發揮調節功能;青龍山灌區渠首站首臺機組成功試水……一批強基礎、利長遠、補短板、惠民生的重點水利工程建成並發揮效益。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態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時,現代農業發展也因水利支橕作用的凸顯而明顯受益。

  保供給多元調結構昇級大糧倉

  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要提供給國人怎樣的食物保障?『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既是方向,又是要求。

  2016年以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民主動調整農作物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品類結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兩牛一豬』產業,加快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動糧食過腹轉化增收;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深入落實精深加工昇級、龍頭企業提昇等『十大工程』,著力發展米、稻、乳、肉等『十大產業』,增強主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大食物觀』成為農業生產的新視角。

  我省持續調減四、五積溫帶非優勢區籽粒玉米,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積極推廣米改豆、米改麥、米改雜、米改經、米改飼等種植模式,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推廣高淀粉加工型玉米、高蛋白食用型大豆和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大力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雜糧雜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

  數據顯示,兩年間全省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面積近3400萬畝,並退回一個積溫帶種植;玉米單產和品質實現雙提昇,困擾黑龍江多年的『水苞米』問題因大力度的結構調整迎刃而解。2017年特色作物面積發展到近1700萬畝;高淀粉、高賴氨酸等加工型專用玉米品種面積近8000萬畝,食用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積近4000萬畝。

  蔬菜產業異軍突起。全省重點打造了五大優質設施蔬菜產業集群、七大露地大宗蔬菜產業集群和四個特色蔬菜優勢區、六大食用菌和馬鈴薯優勢區域帶以及五個鮮食玉米主產縣。據農業調度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播種面積518萬畝,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40萬畝。食用菌乾鮮混總產達到70萬噸以上,總量穩居全國第三位。鮮食玉米總面積達到122.8萬畝,同比增長近兩倍。農民實現蔬菜種植總收入212億元,人均增收172元。通過蔬菜產業發展拉動包裝材料、流通運輸等方面的總效益達130億元。通過儲藏錯時供應,實現過庫增值8.3億元;蔬菜冷凍保鮮加工增值5億元以上。蔬菜產業累計創造社會綜合產值近35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帶動稅收3.7億元。

  綠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穩固。2017年我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已達7636萬畝,佔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強;綠色、有機食品實物總量4140萬噸,總產值2525億元;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555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523個(農業部系統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數量120個,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實物總量、總產值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龍江米』、『龍江菜』、『龍江奶』、『龍江肉』、『龍江山珍』、『龍江雜糧』已經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的代名詞;祖國大糧倉正在變身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重長遠藏糧於地黑土永續

  黑土糧倉,沃野千裡。『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攥一把都出油,插根筷子能發芽』……昔日的順口溜,將我省特有的良好生態、黑土資源的彌足珍貴表現得淋漓盡致。『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將龍江人的時代課題提昇為全省重大工程。

  省委省政府切實把保護利用好黑土地,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舉措。

  2016年7月1日《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實施,將黑土耕地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十三五』發展規劃》和《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技術指導意見》,對黑土地保護進行了統籌規劃和部署。陸續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和松嫩平原西部生態脆弱區耕地地力恢復的試點工作。

  建立科學輪耕制度,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省財政累計投入10.05億元,補助實施深松整地作業2.24億畝(次)。2017年,全省玉米、大豆、水稻等秸稈還田面積10252.16萬畝,有機物料回田3718.39萬噸;在20種作物種植和綠色食品生產上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驗示范,試驗示范項目點達到221個;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500萬畝;建立省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25個,實施以機械化免耕播種為主體的保護性耕作面積1041.4萬畝。

  目前,全省旱田耕層平均提高到23.1厘米,比2007年提高6厘米,每畝增加蓄水能力4.4噸,還田培肥地力效果逐年顯現。

  不再讓生產帶來傷害——農業『三減』則從另一方向踐行著黑土地的保護利用。伴隨減肥增效新技術應用、新型施藥機械推廣等綠色生產方式的風行,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和有效運行機制正逐漸明晰。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牢記總書記囑托 振興發展譜新篇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