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健康龍江行動讓百姓盡享"健康紅利"
2018-06-01 11:09: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車輪 朱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閱讀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兩年來,全省衛生計生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省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水平,全省衛生計生事業改革發展呈現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明水縣通達鎮貧困戶鍾景付一家是當地開展健康扶貧工作的受益者。

  黑龍江日報6月1日訊 健康,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慢性病增多,看病難、看病貴這道民生考題,更加牽動億萬人心。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我省兩年來在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惠民之舉,特別是在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全社會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意識,讓『健康中國』『健康龍江』理念深入人心,開闢了一條符合省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之路,為『健康中國』提供了有力支橕。如今,政策疊加效應逐漸顯現,看病難、看病貴明顯緩解,龍江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健康水平持續改善,全民共享『健康紅利』。

   1 健康龍江建設 為百姓勾勒健康藍圖

  在城市,人們晚飯後到廣場散步,聽聽養生專家講解健康知識;在農村,農民可以有機會像城裡人一樣,得到省內名醫診療;在家裡,人們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拿起手機,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專門的健康知識講座;在餐桌上,孩子為家長普及從學校學到的健康膳食知識……

  如今這些常見的生活場景,正詮釋著『健康龍江行』動給龍江百姓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我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部署,積極落實全省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2016年首次發布了全省人民健康狀況白皮書,2017年公布實施了《『健康龍江2030』規劃》。這本厚厚的規劃,勾勒出3800萬龍江人民的健康藍圖,推動健康融入龍江全面振興發展全局。

  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始於2014年的『健康龍江行動』,經過近兩年實踐,我省群眾健康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已經初步實現健康知識廣泛傳播、飲食習慣逐步科學、不健康的行為有所改變、環境狀況加快好轉、健康服務能力顯著提高。衡量健康指數的國際通用數據顯示,全省人均期望壽命由74.3歲提高到目前的76.59歲;我省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8.6?和7.2?,指標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健康龍江行動』已成為推進健康龍江建設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橕,入選了2016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優秀實踐案例,被評為『2017年醫改十大舉措』。

  『健康龍江行動』作為我省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終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密切相關。行動提出的主題是:『全民健身與健康飲食』;發出的口號是:『快樂健身、科學膳食、全民參與、健康龍江』。兩年來,省衛計委自覺發揮牽頭主責部門作用,協調推動行動聯席會議20個委辦廳局,推進實施5大專項行動、10項政策措施、100項具體工作任務,在省級層面強化了頂層設計、推動了深化發展。

  各種精彩紛呈現場活動的開展,讓百姓真正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快樂者、健康者。舉辦『健康大講堂』、健康知識『五進』活動、健身大巡講『六進』活動等1萬場次以上;組織500場『走基層,惠百姓』健康大巡講;舉辦首屆『健康龍江嘉年華』等30多個專項的大型系列活動;舉辦『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等20多個健康主題日活動……

  『健康龍江行動』的宗旨目標,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活動的紮實推進,在全省范圍內營造出了健康、積極、快樂的社會氛圍,為今後的龍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健康龍江、綠色發展』這個理念已經在黑土地上深深紮根。省及各市地環保、水利、食藥監、畜牧、住建、林業等部門積極履行各自職能,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兩年來,縣以上綠化覆蓋面積增加352公頃,綠地面積增加52.4公頃,城市公園人均增加面積1.14平方米。各地普遍加大了對校園食品、餐飲質量、藥品生產經營等領域的監管力度,使全省食藥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2提昇基層衛生與健康服務質量水平 百姓家門口坐享『健康紅利』

  寬敞明亮的大廳,諮詢服務臺前不斷來諮詢的患者,電子屏清晰地顯示著當天各科室的出診專家,掛號、取藥、結算窗口前的二維碼,以及二樓整齊擺放一排的各個檢查報告單自主打印終端……這是望奎縣人民醫院每天都在上演的場景。

  2016年10月,望奎縣人民醫院與惠七滿族鎮衛生院正式形成醫共體模式。2017年4月,又與先鋒鎮衛生院、靈山鄉衛生院簽訂醫共體協議書。該院利用信息化手段鋪設了一張現代化的『醫共體保障網』,將幾家縣域內的鄉鎮衛生院緊密結合起來,成功開展了縣域內醫共體建設,有效整合縣鄉兩級醫療機構資源,初步形成了『小病首診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治療回基層』的縣鄉醫療『共生共贏』格局。

  為解決基層患者看病就醫難題,我省積極探索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沈的有效途徑,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幅提昇。兩年來,隨著醫聯體、醫共體、對口支援等措施的有力推進,以及『智慧醫療』模式的示范和推廣,龍江百姓家門口坐享『健康紅利』。

  醫共體的直接受益者是百姓,『農村患者在家門口看病的最大實惠是不貴。』惠七衛生院院長唐景明說,衛生院實現了『先診療、後付費』,患者在衛生院入院時只需繳納500元錢押金,後續費用不用再追繳,而衛生院的新農合報銷比例為90%、起付線為100元錢,報銷後,患者在出院結算時基本不用再交錢。

  『縣醫院有多大,鄉鎮衛生院就有多大。』望奎縣人民醫院院長於佔海說,通過醫共體建設,縣鄉兩級醫院實現了技術和資源共享,為鄉鎮醫院醫生積累經驗的同時,也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今年,我省將全力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50%以上縣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參與醫共體,到2020年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參與醫共體建設。

  不僅如此,三甲大醫院通過對口支援、專科醫聯體建設等途徑,也在為我省百姓看病就醫創造更多福利。

  針對我省老年人和上班族心血管病高發這一突出問題,2017年8月,哈醫大二院心內科牽頭成立了包括180家醫院的省胸痛醫聯體和包括20多名專家的胸痛中心建設專家團。截至目前,胸痛醫聯體在全省各試點區域迅速推進。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於波介紹,未來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將建立覆蓋13個地市與63個縣的心血管專科醫聯體,重點幫扶縣域醫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將90%的心血管疾病診療在基層完成,全面構建我省心血管疾病救治網絡。

  同時,為補齊基層醫療衛生人纔短板,我省建立了鄉鎮衛生院大學生動態補充機制,保證鄉鎮衛生院招聘大學生在崗人數不少於3000人,今年繼續為鄉鎮衛生院補招197名醫學生;2018年~2020年,為全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聘2500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執業醫師;到2020年,培訓全科醫生4500名,實現每萬城鄉居民擁有2名全科醫生的目標;2018年~2022年,每年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定向招生培養300名左右專科及以上醫學生,優先解決貧困縣醫療人員補充問題等。

   3完善健康扶貧體系 小康路上不落一個貧困患者

  青岡縣柞崗鎮向東村村民王勛家裡有一本『就診日記』,清晰記錄著他得病以來的各種治療過程和費用賬單,也記錄了得病這段日子從無奈、無助到重燃生活希望的特殊歷程。2016年6月,王勛因患嚴重肺囊腫在省城三甲醫院進行了手術,一共花7.2萬元,其中醫保合規費5萬元左右。如果按照之前的新農合報銷辦法,他只能享受2萬元左右報銷。而如今青岡縣針對貧困人群制定了醫保提高比率10%、農合二次補償、大病救助等多項救助措施,算下來王勛共報銷3.6萬元。

  2016年,青岡作為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縣,正式啟動健康扶貧工程,采取『千名醫師包村聯戶』以及建立保障制度、實施組合衛生救助等有效措施,讓『確保貧困群眾病有所醫』的健康扶貧目標正成為現實。

  2017年5月,明水縣通達鎮永躍村村民姜永臣、朱學榮老兩口在自家院裡養起了小雞雛。年近80歲的朱學榮大娘說,『是縣裡的健康扶貧政策,讓我這個失明5年的瞎老太太沒花幾個錢兒就重見光明,也讓得了腦出血的老伴兒及時得到救治。我們倆纔能有了這養雞的心思。』

  能讓姜家老兩口卸下『治病』重擔回歸正常生活,完全得益於明水縣政府打造的縣域內『三網一保障』健康扶貧工程,讓全縣一萬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家庭心中,徹底掃除了『有病不敢治』的陰霾。

  我省自2016年2月啟動健康扶貧工作以來,通過兩年的實踐,在全省范圍內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的政策舉措,健全和完善了集救治、預防和健康乾預為一體的健康扶貧體系。讓農村困難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

  為確保貧困群眾看得上病,我省建立了精准識別、健康體檢、簽約服務『三大機制』。目前28個貧困縣因病致貧人口簽約服務已經實現全覆蓋。

  『作為健康扶貧的牽頭部門,我們必須制定、落實好健康扶貧政策,通過築牢基本醫保、大病救治、費用減免、民政救助四道防線,讓貧困百姓看得起病。』省衛計委主任魏新剛說。省衛計委先後聯合其他部門或獨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按照這些政策指導,全省各縣市區都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符合當地貧困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和疾病譜等縣情的健康扶貧政策。目前,各地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以及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水平,為參加新農合的貧困人口個人繳費提供補貼;貧困人口患病住院時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新農合報銷起付線降低50%,新農合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開展門診慢病統籌,提高封頂線;許多地方都制定了兜底救助措施等。

  去年,省衛計委、省疾控中心、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開展的『健康龍江行——關注地方病·愛心永相伴』系列防治、宣教、救助活動啟動。活動預計三年完成,涉及28個國家和省級貧困縣,惠及人口近900萬。活動開展以來專家團隊深入基層縣、鄉、村、屯,行程近萬公裡,截至目前已完成了6個縣近一萬人的貧困縣病人篩查工作。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國家疾控中心領導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我省為全國消除地方病、地方病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切實有效、可以借鑒的『龍江解決方案』。

  正是這些健康扶貧政策在全省各地的落地開花,讓貧困人群能夠『看得起病』的目標已成為現實。

  為落實落靠健康扶貧政策,確保減輕農民就醫負擔、貧困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各地積極推進醫聯體建設工作。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牢記總書記囑托 振興發展譜新篇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