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調結構增特色搞養殖育電商抓創業 我省農業產業扶貧有聲有色
2018-06-25 07:24: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5日訊 年初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總體部署要求,省農委把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產業到村、項目到戶、貧困人口精准受益原則,調結構、增特色、搞養殖、育電商、抓創業,加快發展有供給優勢和市場有需求的產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28個貧困縣新增綠色有機食品面積2790萬畝、認證數量15個;發展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積315.5萬畝;實施農作物輪作面積471.4萬畝,佔全省輪作試點總面積的41%;『菜園革命』示范村建設正成為帶動精准脫貧的一條有效途徑。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去年底省農委抽調120名乾部組成20個調研督導組,深入全省20個國貧縣416個貧困村,走訪4012戶貧困戶、9092名貧困人口,緊扣精准,開展產業扶貧調查摸底和督導檢查,並會同省委政研室、省扶貧辦深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市部分貧困縣,了解當前產業扶貧進展和主要特點,就產業帶動能力、利益聯結和基礎支橕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制定印發了《黑龍江省農業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全省農業產業扶貧存在問題整改方案》《2018年農業產業扶貧工作要點》等文件;下發《關於2017年全省有扶貧任務縣(市、區)農業扶貧產業覆蓋率排序情況的通報》,督導各地全面梳理查找問題和薄弱環節,推動整改落實,切實提高農業產業扶貧質效。

  目前,我省已培育總結了『企業(公司)+貧困戶』『企業(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貧困戶』『勞務產業+貧困戶』『特色產業+貧困戶』等多種產業扶貧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益貧利益機制,通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保底+分紅』等分配方式帶動貧困戶,確保貧困戶進入農業產業受益增收;收集整理『小菜園』『扶「兩志」』等40餘個立得住、效果好的農業產業扶貧典型,在全省廣為推廣。

  龍江縣鄭氏果蔬合作社是由九裡村村民鄭曉志回鄉創業投資領辦的,主要從事棚式化無公害菇娘果種植、生態農業觀光等經營項目,是全縣返鄉創業典型。他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與貧困戶建立了帶地入社參股、基金入股分紅和入社打工增收三種精准扶貧方式,目前已吸納25戶60人入社實現分紅增收,還有9戶11人實現打工增收,月工資1800元。

  國家級貧困縣蘭西縣充分發揮毗鄰哈爾濱市、種植蔬菜歷史悠久、產業帶動力強的比較優勢,把蔬菜產業作為立縣主導產業和扶貧重點產業之一,傾力打造全省『北菜南運』生產基地。全縣發展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探索了『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庭院+貧困戶』『黨員乾部+貧困戶』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直接帶動404戶貧困戶、1256人穩定脫貧,實現了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共贏,其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直接拉動193戶貧困戶參與蔬菜生產,戶均增收8000元。

  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孫吳依托獨特的物候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大力培育發展漢麻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也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精准脫貧的雙贏。全縣有500多戶貧困農戶種植漢麻3.5萬畝,戶年均純收入2.4萬元以上;400餘名貧困人口從事捆麻、輸送麻、梳麻等加工生產,年人均增收1.4萬元以上。伴隨漢麻產業園的建設,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據初步統計,通過分類精准施策,目前全省國貧縣已有7243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入到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中,通過參與產業化經營解決脫貧問題;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采取『政策兜底+產業扶貧』等措施,疊加享受政策救濟資金和產業扶貧收益資金,實現穩定脫貧。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