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友誼農場:中國農業現代化從這裡出發
2018-07-09 07:2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楠 吳樹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現代化的收割機在作業。徐宏宇攝

  黑龍江日報7月9日訊 在墾區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農機管理中心,有一臺外觀老舊的綠色輪式拖拉機。據它的主人張海介紹,這臺拖拉機1978年從美國引進,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約翰·迪爾4040』,到目前已經工作了40年。

  20年前,張海作為它的車長獲得優先權,花7萬元買下;8年前,張海又花11萬元為它安裝了GPS定位系統。『現在,不再用它乾重活了,主要是起壟和打打零工。』47歲的張海並沒想過何時讓這個『老伙計』退休,和現在動輒超過500馬力的『大力士』們比起來,這臺111馬力的拖拉機已退出主力行列。

  如今的現代化農機作業現場。徐宏宇攝

  1978年,和這臺拖拉機一起來到中國的,還有61臺美國農業機械。它們代表著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友誼農場因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成套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農業機械的農場,五分場二隊從此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起點。

  這些美國機械的引進,源於當時的省國營農場總局領導趙清景。1977年夏天,這位抗日老戰士到北京參加世界先進國家農機設備博覽會。面對各種高性能的農機產品,他大為震撼:『過去總說墾區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現在一看,我們的農機設備比人家落後了半個世紀。』從此,搞一個全套進口裝備試驗點的設想在總局領導的腦海中形成了,經商議地點就設在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這一設想得到了國家的扶持。1978年,國家特批外匯數百萬美元,決心先把五分場二隊武裝成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隊。

  就在此時,一位叫韓丁的美國人來到了友誼農場,接待他的是紅興隆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兼副局長馬連相,他當年在太行山解放區曾向韓丁學過開拖拉機。韓丁對這個學生說,你們不能再用30年代的設備乾70年代的活了。在韓丁的幫助下,五分場二隊投資347萬元從美國引進62臺(件)整套約翰·迪爾公司的先進農機具。韓丁手把手教他的中國朋友如何使用,直到兩年後,他纔離開。友誼農場從此率先在中國打開了農業對外的窗口,走上了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由於現代化機械的使用,二隊的耕地面積由原來的14890畝擴大到25000畝,職工由326人減至55人再到39人,一線的農業工人只有20人。那個金秋十月,第一個生產周期結束了。《人民日報》發表了來自新華社的消息《現代化農業初顯神通。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奪得大豐收,20人耕種11000畝土地,平均人產糧20萬斤》。《人民日報》的編者按語是:『請大家都來看這個好消息……這個農業機械化試點的成功,是黨中央決定利用外國先進技術來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的一個試驗的初步勝利。它對於我國逐步改變幾億人搞飯吃的落後局面,為我國農業高速度發展帶來了可喜的消息。』僅1978年?1979年,全國前來二隊考察、實習、參觀者就達10多萬人次。1983年8月7日,鄧小平同志來到五分場二隊考察,肯定了中國農業加快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的道路。

  1978年友誼五分場二隊農具擺放場地。資料片

  五分場二隊的成功,對全國農業系統起到了明顯的示范作用。1980年5月10日,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國務院批准,中國最早利用補償貿易形式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國營農場——洪河農場正式建場,一開始就立志要做中國現代化農場的樣板。

  建設需要錢,找到錢是第一步。幾經尋找,日本日綿公司答應借款。根據協議,日綿公司向中方貸款34億日元,折合人民幣2296萬元。中方以大豆作為償還,從1981年開始,直到1986年全部償還完畢,共計償還大豆53000噸。

  錢有了,接下來就是買設備。據農場第一任場長姜向春回憶,當年他是赴美采購團成員之一。『我們在美國的時候儼然就是大老板,美國記者得知我們揣著一千多萬美元來購買設備,立刻把我們當做了新聞人物,扛著攝像機到處追著采訪。』最終姜向春一行選定了萬國公司的產品,成功購買回國。據農場原政研室主任遲長祿回憶,這些設備從美國運到上海,再從上海用火車運回黑龍江。一列一列的火車光運設備就用了差不多一個月,作為專職押車人的兩個機務工還因此立功受獎。

  包括先前友誼農場引進的設備在內,這些機械在中國縮小與世界農業機械化差距的進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國內眾多企業參照這些機械開展了技術學習與創新改良。據遲長祿回憶,現在國內的大翻斗、裝載機、挖掘機,很多都是以當年農場這些機器作為樣機生產的。

  先進的機械設備帶來了驚人的生產效率。用遲長祿的話說,一個農業工人只要按5次電鈕,就能完成從田間收割到糧食入庫的全過程。農場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糧食處理中心,從清洗、烘乾、貯存,吹風降水、裝車全部現代化,一小時能加工糧食50噸。

  『花日本的錢,買美國機械,種中國地』的洪河農場實現了建設現代化農場的目標,成為職均佔有耕地最多、職均生產糧食最多、職均創造農業產值最高的農場。

  緊隨友誼、洪河之後,墾區又采用世行貸款、自籌資金等形式建設了二道河、鴨綠河等現代化農場,現代化機械化在墾區大面積普及開來。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農業技術也實現了質的飛躍。2002年,友誼農場再次成為我國第一個實施精准農業項目的農場,二隊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精准農業技術示范區,投資750萬元購置美國多臺具有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大型機械設備。電子、液壓和信息化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讓每臺大馬力拖拉機就相當於一個移動的科研所。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地理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經過綜合組裝配套,使大馬力機械實現了自動導航、精密播種、變量施肥、即時測產等精准化、標准化作業。

  今年59歲的原友誼農場乾部張文彬,1980年被優中選優成為了較早的一批『美機』駕駛員。『當時做夢都想開「美機」,不僅操作簡單,還有空調、收音機,後期還配備了對講機。』因工作需要,張文彬早已不在生產一線工作,但他還會經常到座落於友誼農場西側的北大荒農機博覽園看看,這裡收集的150多臺件北大荒各個時期的農業機械中,就有他當年朝夕相伴的老朋友。『現在農場的先進程度比我們當年又進步了一大截。如果當年不開放、不引進,我們就不會發展這麼快。』

  從人拉肩扛,到大型機械,再到精准數字農業。40年來,墾區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現代化農場不僅帶動了全國農業的飛速發展,自身也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排頭兵。1978年以來,墾區利用世行貸款、補償貿易、自籌資金等方式,大批引進和購置世界先進農機裝備和國內農業機械,先後裝備了200多個現代農機示范區。到2017年末,墾區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984.8萬千瓦,農機原值307.2億元,農用大中型拖拉機10.16萬臺、農用飛機102架、農用飛機場72處。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6%,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空的中國規模最大的農業機械群。全年完成農業航化作業面積138.29萬公頃,全年完成跨區作業面積3124萬畝。年糧食作物總產超過400億斤。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