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木耳做成大品牌農民腰包鼓起來 探尋東寧黑木耳品牌發展創新之路
2018-07-10 09:03:1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訾立民 馬越 孫彩鳳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10日訊 暮春時節,記者一行從哈爾濱出發,一路向東,直抵邊陲小城——牡丹江東寧市。

  被譽為『中國黑木耳第一市』的東寧,農民人均收入已連續9年全省第一,僅這兩個『第一』,就讓記者贊嘆不已。『東寧黑木耳』是怎樣叫響的?當地農民是怎樣富起來的?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進東寧,探尋黑木耳的品牌發展創新之路。

  木耳做成大品牌結構調整促增收

  此時,正是北方的耕地播種季,而東寧田間,我們所見卻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非黑即黃』——黑,是縱橫交錯的黑色大棚;黃,是一壟壟搭起的草簾子。隨行的東寧宣傳部副部長時培峰介紹,這些都是種植木耳的工序:那些黑色的大棚裡,耳農早已掛好了菌袋,靜等耳芽生長;而田間的草簾子下,覆蓋的是木耳菌包。看到有幾個忙碌的農民,我們橫跨壟溝去看,發現他們正用機器給菌包打孔紮眼兒。電動紮眼機飛快地轉動,耳農迅速地往機器裡輸送一個個菌包,紮滿了小孔的菌包再被成群結隊地擺到草簾子下。再有一個多月,那些小眼兒就會競相長出黑色的木耳芽了。

  東寧的這一片天地,果然是屬於黑木耳的。

  東寧位於我省東南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距日本海直線距離50餘公裡。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6℃,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而這種溫濕度條件下生成的木耳,品質優良,品相優越,口感極佳,可謂天賜地造。東寧地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也就是山多地少。所謂靠山吃山,作為山貨代表之一的黑木耳,成為當地人的寶貝。

  據了解,黑木耳在東寧的狀況,可以用這幾組數字描述:

  現有耕地100.1萬畝,其中9萬畝種植的是黑木耳;

  農村人口10萬人,4萬多人從事黑木耳種植。全市102個行政村,幾乎家家種木耳;

  2017年,種植黑木耳12.5億袋,乾品產量5.9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6;

  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224元,連續9年全省第一,而這其中的75%收入來自黑木耳……

  『中國黑木耳第一市』之名叫響了,全國最大的木耳生產基地建起來了,全國最大的『互聯網+』銷售市場非東寧莫屬,晉昇全國僅有的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之一,全國區域品牌價值前十名……

  黑木耳成了東寧人的『金飯碗』。但如何保住這只『金飯碗』,東寧人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到達東寧當天,我們走進黑龍江佰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立時被整潔、現代的大型菌包生產設備震撼。可能是因為種植期剛過,生產車間不那麼繁忙,我們參觀了8000平方米的菌包加工生產車間,還有配套的育菌室、陽光溫室、科研中心等。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張麗媛站在大型展示板前向我們介紹木耳生產加工流程。她說:『佰盛目前有全國最先進的黑木耳生產設備。菌包生產線、黑木耳種植線全程自動化、機械化、標准化,是全國第一家一年四季生產食用菌菌包、種植黑木耳的企業。』

  我們似乎看到了東寧人將品牌做大做強的秘訣,就是爭『第一』。

  東寧人充分利用政策引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打造了品牌,還讓品牌更響更亮。

  整理采訪體會,我們覺得這幾點值得一提:

  政策扶持,鼓勵農民種植黑木耳。東寧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黑木耳產業推廣辦公室,出臺《東寧市鼓勵黑木耳加工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等;每年2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在技術引進、推廣、研發上給予支持;市裡拿出15個事業編制招攬高校研究生來東寧開展技術研究;每年50萬元對推廣先進技術的農戶實行獎勵,戶均獎勵1萬元;黑木耳產品在東寧口岸出口,還可享受優惠稅收政策。

  種植加工實現現代化,形成完整產業鏈條。東寧以標准化、集約化、科技化、工廠化、品牌化、組織化為抓手,加快實現黑木耳產業轉型昇級,打造融合一二三產業的黑木耳產業集群。我們在田裡看到的那些白花花的菌包,大小整齊劃一、顏色一致,都來自全自動化的『標准化』加工企業。據了解,東寧全市共有80多家與黑木耳相關的企業,形成了集育種、制菌、種植、儲運、營銷、加工、科研、機械、回收利用等為一體的上中下游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

  調整產業結構,讓特色產業富民強市。近年來,東寧市按照『建基地、育市場、創品牌』的戰略思路,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不斷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大豆的種植面積,適當擴大特色農業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黑木耳、葡萄等產業,持續推動農民增收,走出了小農業特色發展道路,造就了600多個農民百萬元戶。

  從『地栽』到『掛袋』科技發力提昇品質

  我們來到東寧市綏陽鎮北河沿村木耳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成排成隊的黑色大棚群,其中示范區就有36棟。

  黑木耳專家徐連堂領著我們掀開一棟大棚的門簾,只見吊掛起來的白色木耳菌袋,一串串一排排,列隊整齊,猶如節日掛起的巨型風鈴陣,煞是好看。

  徐連堂指著剛冒黑苞的木耳芽自豪地說:『它們長大了也就一個單片,肉厚耳大,口感好,特別受市場歡迎!』他黑裡透紅的臉龐閃著喜悅的光,『別看這一小片,和普通木耳比,一斤就多賣出10塊錢!』

  徐連堂是中國食用菌協會黑木耳分會常務理事、東寧市食用菌協會會長、東寧市黑木耳產業辦技術推廣站站長。他的自豪是有理由的,因為這黑木耳小孔單片栽培技術,就是他的科研成果。僅此一項技術,東寧市的黑木耳經濟效益年增收5億元以上。目前,東寧已建設黑木耳掛袋棚室1萬餘棟,棚室化栽培年均增長率超過150%。如今這項技術已推廣全國,並確立了東寧黑木耳栽培技術引領全國的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斷提昇的科學種植技術讓東寧的農民意識到好價錢來自好產品,而好產品一定來自科技提昇的力量。東寧人這種意識的提昇,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

  早在2002年,東寧建起了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當地人紛紛擴大木耳種植。由於缺乏與外界品種的競爭力和科技含量,大朵栽培技術很快式微,銷量下降。為了扭轉市場,以徐連堂為代表的東寧科技推廣人員,大力研發小孔栽培技術,種植小朵單片木耳,並全面推廣普及,很快重新佔領市場。

  徐連堂研發的科學種植黑木耳技術可不止一項。『房式』簡易節能滅菌鍋、『智能』菌袋、『春耳秋管』和『秋耳越冬』等,使他在行業內聲名遠播。東寧當地有句口頭禪:『中國木耳看東寧,東寧木耳看徐連堂』。

  細嶺村20年的木耳種植經驗也讓人很受啟發。村黨支部書記遲令海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以前村民只想的是賣個好價錢,現在明白了,沒有好產品是賣不出好價錢的。』該村村民以前種植木耳是地栽,一袋木耳也就掙一塊多錢。徐連堂的棚室掛袋技術做推廣時,村民從觀望到接受,再到開始建大棚,從最初的20多個發展到如今的263個,木耳吊袋達600多萬個……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2.4萬元,超過了全市人均水平。

  現在的細嶺村成立了福泉黑木耳農民專業合作社,村裡還建起了菌包廠,形成產業鏈,是東寧有名的木耳種植示范村。

  徐連堂是東寧市農業技術推廣型人纔的典型代表,他引領帶動越來越多的木耳專業人纔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據了解,目前東寧市已創立黑木耳專業合作社13個,食用菌協會已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有6個鎮級協會和102個村級協會。

  我們到黑木耳種植專業戶、八裡坪村的劉迎春家采訪,發現他家院子裡僅有兩個大棚,房前田裡草簾子覆蓋的地段也不是很多,並沒有想象中的『大戶』感覺。急匆匆從外面趕回來的劉迎春告訴我們,他現在只做大棚栽培技術指導,被一家生產菌包的公司聘用,月薪一萬元。『現在技術型人纔更吃香。』相信這不僅是劉迎春『轉型』的動力,更是東寧人認識提昇的價值判斷。

  在佰盛公司采訪時,我們注意到,在廠區的『黑木耳實驗種植區』門旁,掛有『博士後工作站』的牌子,展示板上有工作站專家、教授的照片和介紹,頓時感受到這裡科研水平的強大。

  科技發力提昇品質。據了解,東寧市大力提昇科技化水平,提高研發能力。為此引進人纔,成立科研機構,專門研究品種選育、研發新菌種等問題。目前東寧市有4家食用菌科研所、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9個國家級標准化黑木耳示范園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食用菌研發中心開展智能化棚室栽培、菌種選育、替代料栽培等近10項課題研究。黑尊的工廠化生產水平全國一流;佰盛的全鏈條閉合式生產,高標准建設,全自動運營,致力產加銷研一體化發展,業界首屈一指。與此同時,東寧市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設立『黑木耳科技獎勵基金』,打造高端產品,研發黑木耳即食產品、保健品等系列產品。

  黑木耳華麗『變身』精深加工賣上好價

  『即食木耳?開袋就可以直接吃?』

  在東寧潤鄉山產品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關德輝當場給我們打開一袋木耳,讓大家品嘗這種市場上很暢銷的即食木耳。果然,和普通木耳比,省去了泡發的時間,可以制作成各種口味,非常方便食用。

  采訪中,我們不時會聽到一些與木耳有關的新產品概念,如木耳糖、木耳薯片、木耳飲料、木耳粉、風味即食木耳……可以想見,精深加工正在改變人們對傳統食品的固化概念,東寧黑木耳也面臨著變革。

  而這種變化,來自市場需求的驅動。質量好,纔能賣得好。有人測算,1斤黑木耳經過精深加工之後,其增值比率可達3至5倍甚至更多。

  據了解,東寧市具備黑木耳深加工能力的企業有很多家,我們采訪的佰盛食用菌有限公司是技術較成熟的一個。原本一年一般只能種植兩茬的黑木耳,在這裡利用智能溫室栽培技術,全年可以不間斷生產,並形成了菌包生產加工、智能溫室栽培、黑木耳精深加工『一條龍』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目前年產木耳120萬斤,大多銷往俄羅斯、韓國等地,每斤竟能賣到120元。而另一家雨潤集團,建設了乾品包裝、醃漬即食和深度提取三條生產線,全部達產後,年可加工黑木耳2萬噸。潤鄉則是把黑木耳篩選分類、去雜殺菌、真空包裝,然後以20%的附加值銷往臺灣、東南亞等地。下一步,潤鄉還想把黑木耳加工成飲料和薯片,主打『綠色牌』。據悉,有的企業正在開發無公害產品上下功夫,利用破壁技術,生產具有保健作用的木耳粉……

  幾天采訪下來,直觀的感受就是,目前在東寧市,黑木耳種植和深加工產業鏈十分完善,且分工細化,基本實現了流水線種植,收集原材料、拌料、接菌、制作菌筐等都有專人來做。東寧黑木耳產業完成了從食用菌生產到木耳生產、加工、銷售、研發各環節的社會化分工。集中投入、精深加工、高效產出是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典型特征,牢牢鞏固住了『黑木耳第一市』的地位。

  我們來到號稱『全國最大』的綏陽雨潤黑木耳交易大市場采訪,因為是種植期,還未到銷售旺季,市場上商販不多。但看到街道縱橫、商鋪林立的大市場,還是可以想象到旺季時的喧嘩與繁榮。市場管委會主任杜文國介紹,大市場是引進全國食品行業500強企業雨潤集團建設的,目前擁有643間門市、6.5萬平方米交易區、598個商戶、2000多名經紀人在這裡從事黑木耳交易。按照規劃,大市場集科技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生態觀光為一體,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

  『一年交易量4億斤,交易額120億元,佔全國交易量的2/3,木耳銷量全國第一。』杜文國頗感自豪地說。

  搭上『電商快車』黑木耳銷量倍增

  在潤鄉公司采訪時,我們在公司的產品展廳轉了一圈,黑木耳、秋耳、春耳、黑木耳藍莓飲品……各種形式包裝的木耳產品琳琅滿目。

  該公司曾是一家食用菌加工企業,而今卻在木耳銷售上名聲大振。公司總經理關德輝一番介紹解開疑問:『我們是網上銷售做的好,黑木耳在阿裡巴巴銷量第一。』

  公司充分利用有名的商業網站,開網店、搞合作。目前僅在阿裡巴巴每月銷售額就達50餘萬元。『互聯網+』嘗到了甜頭,公司又在淘寶網上開設了『潤鄉味美莊園』店鋪,入駐『天貓』和『京東』,建立全渠道全網絡營銷體系。如今,該公司電商銷售佔比提昇到公司銷售額的20%,並以月均10萬~20萬元速度增長。銷售范圍也從廣州、上海、北京、福建等國內省市擴大至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線上線下,一年2000多萬元!』關德輝的自豪溢於言表。

  潤鄉是東寧眾多木耳生產加工企業走上『互聯網+』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在各大電商平臺銷售東寧黑木耳的不下幾十家,東寧北域良人山珍食品有限公司、東寧林達工貿有限公司、東寧英奈爾山產品有限公司等均開啟了『互聯網+黑木耳』模式,他們的網店在各類商城中都有可喜的銷量。運福、林達等加工經銷商企業也都紛紛加入天貓、1號店等電商平臺開展網上銷售。

  如今,通過發達的互聯網銷售平臺,『東寧黑木耳』已基本覆蓋全國地級市,產品出口韓、日、俄、東南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黑木耳大市場也盡展平臺優勢,加大線上交易,建設黑木耳電商平臺和電商企業的孵化器,鼓勵企業通過自創電商或第三方平臺銷售黑木耳。

  順勢而為,東寧市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原則,出臺了《東寧市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給予電商創業者全方位支持,引導『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再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走出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據統計,東寧市目前擁有注冊電商企業130家,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國內各大電商平臺開店的商家共計750家,發展電商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

  關德輝對此頗有感慨:『電商的誠信服務和良好信譽,又助推我們打開市場新渠道,引來強大的企業合作資源。』潤鄉先後與呷哺呷哺、恆大酒店、大潤發超市、大連電視購物等多家商貿企業開展緊密合作,打開了更多創收之路。關德輝組建了完善的銷售團隊,他要繼續擴大規模,力爭銷量排到第一名。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