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五常:電商為鄉村『插上』致富翅膀
2018-07-11 09:16:0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博深 潘宏宇 白雲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11日訊 7月5日,五常市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電商物流園區啟動運營。作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的重點環節,電商物流園區開始面向五常市261個行政村100萬農戶開放。

  五常市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加快推進稻米產業、旅游產業發展。目前,五常市已建成市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快遞物流配送中心1家,新建村級服務站點140個,覆蓋全部24個鄉鎮,全市注冊電商企業44家。去年,全市電子商務網絡交易額35.5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農村網絡銷售額8.1億元,同比增長35%。

  2016年五常市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在互聯網經濟的感召下,五常市電子商務公務服務中心去年12月掛牌運營。五常市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建成了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政府監管及服務網點監管平臺、統一對外服務平臺三個服務平臺,實現了網絡代購、代售、結算服務、綜合便民服務四個服務功能。目前已有郵政、申通、韻達、安能等4家快遞企業入駐園區分撥中心,實行統一的安檢、倉儲、分揀、配送等基礎服務,日處理快遞郵件能力達20餘萬件,均實現當日配送到鄉鎮,48小時內到村級服務站點。

  興隆鄉新立村5位電商創業青年在淘寶網注冊『小五米店』,本村產8000多噸大米全部實現網上銷售,幫助本村10戶貧困戶銷售糧食,帶動了當地很多農民參與進來。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3月,五常市在淘寶、天貓、阿裡等平臺注冊的店鋪共3265個。以杜家鎮的陳洪剛在淘寶開設的『陳大力稻花香米』店為例,網店每年銷售大米100萬斤、雜糧30萬斤、山特產品1.5萬斤,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電商五常模式,包括一個中心、兩個平臺、三個系統、一個園區。以智能雲倉、縣鄉村物流園區、派送中心、鄉村旅游四大業務板塊為支橕的五常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業務涵蓋商品文案編輯、IT技術服務、攝影室、美食直播間、農產品展示發布區、電商孵化培訓班等,現已入住合作社34家。

  兩個平臺有電商孵化創業平臺,有針對性地為做電商的大學生、農民、合作社、基層村級店提供『技術支持+營銷推廣+管理諮詢等服務,現已進行多種形式的電商培訓42期5100餘人次。村級網點運營平臺設在五常市222個行政村,村級店農民自主經營,將電商和傳統零售商鋪融合,讓村級店在代購、代銷之外增加了收發快遞、便民服務的內容,現已建成148個。

  三個系統即物流快遞系統,與申通、韻達、天天等3家快遞企業成立縣鄉村物流派送中心,日處理快遞郵件能力達20餘萬件,均實現當日配送到鄉鎮,48小時內到村級服務站點;雲倉管理系統以貨主為單位對全渠道庫存分布自動進行調拔、對庫存進行集中和優化;數據采集系統通過對電商中心平臺內所有的數據等進行統一整理和存儲,並由大數據管理中心進行匯總和提煉。

  建成的物流園區有立體現代化的倉庫7344平米,分為加工區、存儲區、分揀區,電商收發貨速度整體提昇,重大時間節點電商快遞爆倉承壓能力提高3倍。

  五常市電商服務中心總經理劉忠君說,五常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秉持服務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己任,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以全面構建區域農村流通現代化體系為手段,致力於解決區域『三農』問題與助推廣大農民脫貧攻堅為目標,引領五常市農村電子商務正式邁向專業化、規范化、網絡化發展的軌道。經過兩年的建設,五常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發展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效果得到呈現。未來,中心將繼續秉承服務於生產型農業和互聯網企業為宗旨,著力打造互聯網+農業+微創業孵化+社交電商+訂單農業+O2O新零售的互聯網經濟模式,爭取省內示范,走向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的標杆。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