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龍江縣『和牛』產業『領跑』脫貧攻堅
2018-07-17 08:57:3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福山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7月17日訊 龍江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地區,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獨樹一幟,把被譽為世界上最貴高檔肉牛『龍江和牛』變身為『扶貧牛』,通過『扶貧牛』助力貧困戶脫貧,依靠發展養殖反哺『和牛』產業,實現了『雙贏』目標。經過兩年的實踐,到2017年末,龍江縣已有322戶通過飼養『扶貧牛』實現脫貧,龍江『和牛』成為龍江縣產業扶貧第一功臣。

  『龍江和牛』變身『扶貧牛』

  一提起『龍江和牛』,人們立刻就會想到那是『高端肉牛』的代名詞。而在今天的龍江縣,『和牛』這牛中『貴族』已經走進了普通貧困戶的家中,搖身一變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扶貧牛』。

  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龍江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強化政策扶持,創新扶貧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高端肉牛產業。鑒於和牛改良效益高、無風險的實際,為促進和牛產業發展,助力精准扶貧工程,從2016年起,龍江縣委縣政府實施肉牛產業扶貧工程,創建了『四種扶貧模式』,通過貧困戶與龍江元盛公司簽訂和牛改良協議,實行『扶貧牛全改良、改良牛全回收、回收牛全高價』的完整配套扶貧措施,實現脫貧攻堅與主導產業發展雙贏目標。2016—2017年,全縣參與和牛改良養殖貧困戶1703戶,購買肉牛3253頭。截至2018年4月末,共產犢1100頭,實現銷售495頭,貧困戶每售出一頭牛犢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扶貧效果。

  裴志文是杏山鎮前六九村的貧困戶,家中2口人,購買了2頭扶貧牛,已產犢交售2頭,收入18460元。哈拉海鄉紅旗村貧困戶李寶河,家中3口人,購買了2頭扶貧牛,已產犢交售3頭,收入21396元。據測算,龍江縣每個貧困戶購買2頭牛,三年內可交售犢牛4頭,每頭收入8000元,去掉成本費用3000元,收入2萬元。

  『產業+扶貧』互補『雙贏』

  作為龍江縣『和牛』扶貧主體的龍江元盛公司,是一家臺商獨資企業,在龍江縣投資建立4家子公司,累計投資超過8億元。其中,龍江元盛雪牛分公司建於2012年4月,位於哈拉海鄉東興村,總投資4.2億元,佔地面積60.6萬平方米。

  元盛公司於2012年、2013年從新西蘭、澳大利亞分兩批共引進純種和牛3000頭。龍江縣引進『和牛』,填補了國內規模引進純種和牛生產的空白,從此打破了中國高檔肥牛國外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據了解,公司生產的和牛等高端牛肉,在市場上一斤最高能賣到2500元,高檔肉牛產業優勢明顯、鏈條完整、群眾認可度高。

  2016年,龍江縣依托元盛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啟動實施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先後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強力推進,通過產業建設帶動扶貧,以扶貧攻堅促產業發展。

  高檔肉牛產業扶貧主要內容是:見犢補母政策、獎勵改良員政策、貧困戶交牛價格上浮政策及獎勵政策。貧困戶自願參與肉牛養殖,購買2頭肉牛基礎母牛,縣財政定額補助3000元/頭。貧困戶與村委會、元盛公司分別簽訂協議,縣政府免費提供優質和牛凍精,貧困戶開展高檔肉牛(和牛)改良,元盛公司回收6月齡改良犢牛,價格按高於市場價格20%進行收購。其中,對確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犢牛,每公斤收購價格再上浮0.5元,這樣農戶每交售一頭改良和牛,可收入8000元,純收入4000—5000元,比飼養普通肉牛多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據統計,2016—2017年縣財政共投入高檔肉牛產業專項扶持資金2600萬元。通過這種扶貧模式,實現了企業發展、貧困戶受益、財政增稅的多贏目標。

  龍江縣在實施高檔肉牛產業扶貧項目過程中,還確定了『國有資產+龍頭企業合作經營』模式。龍江縣現代化牧業示范場總投資6500萬元,其中政府投入固定資產1500萬元,元盛公司投資5000萬元,利用扶貧貸款300萬元。牧場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每年按利潤的30%進行分紅,保底分紅60萬元。目前,牧場入欄純種和牛500頭,預計每年可實現純利潤200萬元。龍江縣哈拉海鄉可分紅60萬元,帶動貧困戶500戶,戶年均增收1200元。

  隨著『和牛』產業扶貧工作的深入,元盛公司也獲得了長足發展,2017年屠宰肉牛5萬頭,上繳稅金2000萬元,累計改良和牛10萬頭,在齊齊哈爾市之外的5個縣(市)建立了和牛改良養殖基地。

  2018年,龍江縣繼續實施肉牛產業扶貧工程,再啟動貧困戶2000戶,購入肉牛基礎母牛4000頭,財政投入資金1200萬元。

  『扶貧牛』帶來脫貧新希望

  貧困,『貧』在產業,『困』在發展。為了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工程,龍江縣委縣政府依托元盛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以發展高檔肉牛產業為切入點,全面推進以高檔肉牛產業為重點的畜牧產業扶貧工作,既要扶貧,更要扶志,不僅讓貧困戶充分享受到了產業發展的成果,更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龍江縣哈拉海鄉西裡村農民52歲的龍雙山,妻子患有智障,無勞動能力。前兩年,龍雙山單身的哥哥患上肺癌,他幫著看病,花掉了所有積蓄,並欠了不少外債。

  2016年5月底,西裡村村委會和龍雙山簽訂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協議書,龍雙山又和龍江元盛公司簽訂龍江和牛改良協議書。縣、鄉兩級共補助1萬元,他自籌6000元,購買了2頭母牛,這2頭母牛經過改良,2017年7月產下犢牛,產下的改良犢牛飼養6個月後,賣給了龍江元盛公司,收入1.8萬元。如今,龍雙山精氣神十足,不但要脫貧,更要致富,他開始拒絕各種饋贈,因為他相信黨的好政策,他要靠雙手勞動,把『扶貧牛』變成『發財牛』。

  龍江鎮貧困戶曹彥紅,因病欠下10多萬元的債務,2016年得到縣鄉村1萬元的資助,又自籌6000元購買了2頭奶牛。2017年2頭奶牛分別產了牛犢,半年後,牛犢出售獲得近2萬元的收入。曹彥紅說:『這些奶牛使我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兩年來,龍江縣堅持把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目標的治本之策,以『扶貧牛』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精准實施,謀劃長遠增收渠道,引導貧困戶主動脫貧,帶給貧困戶的不僅是安心和信心,讓脫貧之路愈加順暢,全面增強了扶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