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訊(記者 張雋珊)7月27日,哈爾濱新區·哈爾濱工程大學共建碧海產業園項目簽約暨奠基儀式舉行。7月2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經開區、平房區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簽約儀式舉行。冰城區校合作熱潮頻現引起各方矚目。

高校學科、人纔優勢蓄勢待發
大學始終是城市的核心要素、高端組成、文化標志,是城市創新的源頭活水。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哈爾濱工程大學重點服務國家國防建設和船海核領域,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應用領域重要的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地位。

『哈工程船舶海洋學科在全國排名第一,自身儲備了一批很好且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供產業化,同時,學校還是工信部船舶與海洋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全國相關行業成果可匯聚於此,這樣可以讓產業園擁有不斷的科技成果供給。』哈爾濱工程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洪亮告訴記者,以哈爾濱哈船導航技術有限公司為例,企業擁有30餘項自主知識產權,其面向海洋環境保障方向的民用海浪監測儀等產品通過美國船級社認證。

『靠老師一個人轉化科技成果很難,一定要有平臺的支持,要有市場的導向,要有政策的扶持。』哈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曲成剛告訴記者,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平臺的搭建解決了老師既當企業家,又當科學家的問題。當科技成果與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有效結合,可以發揮出高校學科、人纔優勢,助力本地產業轉型昇級,從而更好地服務哈爾濱市乃至黑龍江經濟的發展。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由零散落地變為集群入駐
『為建立更為緊密的區校合作關系,進一步推動哈工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助力哈南實現「哈爾濱新區產業支橕區」定位,雙方合作建立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哈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平房區委書記劉興閣表示,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經開區將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搭建常態化、系統化合作平臺。重點在科研成果解讀分析、孵化、估值、市場對接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深化合作,促進哈工大相關科研成果在經開區、平房區迅速開花結果。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經開區、平房區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簽約儀式簽約儀式上,首批共有哈爾濱工大深能電機有限公司、智慧哈南等15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涉及智能裝備、新材料、大數據、醫療設備等領域,項目科技水平均處於各自領域前沿。這使得哈爾濱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由零散落戶變為集群入駐。此舉將加快釋放駐哈高校科技資源潛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目光再投向松花江北岸,位於松北區的碧海產業園將分兩期進行建設,產業園將充分發揮哈爾濱工程大學(簡稱哈工程)在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應用『三海一核』的特色資源優勢,在哈爾濱新區形成海洋工程、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最終實現校地合作聯手打造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
加快推動區域產業昇級 助力工業強省工業強市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向。
哈爾濱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和全國『雙創』示范基地,一直是產業聚集的高地,投資興業的熱土。『共建碧海產業園,是新區與哈工程面向區域發展需求,共同打造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的務實之舉,是一次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的大膽嘗試,標志著雙方的戰略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新步伐。』哈爾濱市委常委、松北區(哈爾濱新區)區委書記高大偉說,碧海產業園必將加快推動區域產業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哈爾濱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全面振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近兩年來,圍繞打造『哈爾濱新區產業支橕區』的戰略目標,哈經開區、平房區高度重視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工作,與哈工大搭建了常態化對接平臺,建立了科研成果動態跟進、轉化機制,先後承接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焊接集團、大數據集團、中奧花青素、龍聲超聲增油、星雲生物等10餘個重大高科技項目,有80餘家具有哈工大背景的科技公司入區發展,成為全省最集中的哈工大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區。同時,該區積極支持中國航發東安和哈工大牽頭成立了黑龍江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會員單位已經發展到30多家,進一步推動了大學大所與企業建立、加強技術依托關系。
劉興閣表示,此次簽約,標志著哈經開區、平房區與哈工大區校合作已進入到新的階段。下一步,哈經開區、平房區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優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務,全力為各類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創造良好條件,以不斷加快發展做實做強『哈爾濱新區產業支橕區』,努力在工業強省、工業強市和哈爾濱省會城市建設中當先鋒、站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