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引領村民找到脫貧致富最優解
2018-08-02 10:56:24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省委組織部駐拜泉縣上昇鄉團結村工作隊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最有力的抓手,科學確定『3+1』產業發展模式,引領團結村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小院種蔬菜『四兩撥千斤』

  在村民王清英家的大棚裡,豆角的藤蔓已經爬起了一人多高,黃瓜開出了淡淡的黃花,西紅柿綴滿了支架,滿眼的綠色傳遞著豐收的氣息。『你看大棚蔬菜長勢多好,現在已經賣過一茬,有了4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從小院大棚裡掏到了第一桶金。』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隊長王緒新興奮地說。

  產業不強不牢固,難以做到真脫貧,但是如果產業項目找不准,極易導致貧困戶脫貧又返貧。為了做到產業項目『方向准、立得住、拉動強』,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駐村伊始,第一件事就是開展大調研,為發展產業項目摸清底數。工作隊員於海峰分析說,團結村百姓多年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和經驗,同時距離縣城只有6公裡,地緣優勢明顯,進縣城賣菜十分便利。這些年蔬菜產業發展慢,主要是因為配套設施沒跟上,缺少科技支橕,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銷售渠道不暢。

  通過入戶走訪,分析發展蔬菜產業優勢和困難,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心裡有了底,因地制宜為團結村量身訂制了『3+1』產業發展模式,即小院蔬菜種植基地、小院經濟示范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加上千米冷庫項目。在拜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67個蔬菜大棚在農家院裡拔地而起,茄子、豆角、辣椒等餐桌上的家常菜和秋葵、香蕉角瓜、貝貝南瓜等『稀罕菜』,大棚裡都能看得到,一些村民的境況也因蔬菜大棚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貧困戶王景和與老伴都70多歲了,在自家小院大棚擺弄蔬菜,不用出門下地,正適合老兩口。過去老兩口全年收入,只有五千多塊錢,全部來源於18畝土地流轉費。『兩茬菠菜上市,我家就收入1200多塊錢,下茬婆婆丁肯定又是「一炮」好錢。』在王景和看來,今年收入過萬沒啥問題。

  小院蔬菜經濟的實戰『成績單』,讓貧困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小院蔬菜發出的『千鈞之力』。通過在周邊城市推廣小院菜包年定單、在微商電商上零售、開展『我在團結有塊地,我的小院您作主』菜園認領活動,團結村小院蔬菜吸引來包年訂單200多份,菜園認領訂單30多份,零售訂單也不斷增加。

  發展小院蔬菜產業帶來的真金白銀,比什麼都有說服力。村委會主任石強對於發展小院經濟充滿了堅定信心和滿心期盼。『現在團結村的綠色小院蔬菜已經擺上了周邊大城市的餐桌,走進了省委大院,相信今後我們小院經濟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3+1』產業項目整體實施後,不僅讓團結村拓寬了增收渠道,找到了富民產業,更讓團結村253名貧困人口有了脫貧產業帶動,每人每年增收都能達到千元以上。

  打造產業鏈提昇競爭力

  小院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生機盎然,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發展潛力。為了保證小院蔬菜種得好,保持『土生樣、本真味、天然香』的農家蔬菜本色,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打出一套『組合拳』:建設小院大棚,配備小井和滴灌設施,解決菜園日常種植管理問題;建立綠色庭院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監管、輪茬種植、簽訂訂單,解決小院菜品質和銷售問題;邀請省內蔬菜專家入村開展培訓講座,建立答疑微信群有問必答,聘請拜泉縣農技推廣站技術員長期駐村,解決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問題。有蔬菜合作社牽頭,帶領蔬菜種植戶規模種植、對接市場、提昇效益,再加上一系列技術支持和保障措施,村民種植綠色小院菜心裡越來越有底,積極性也不斷提高。

  產品種得好,要向賣得好轉變,由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產品種得好僅僅是邁出產業鏈發展的第一步,必須實現品牌化,叫響市場,依靠活力四射的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產業。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申請注冊『美麗團結』商標,打造團結村綠色有機蔬菜品牌,通過統一標識、統一包裝、廣泛宣傳,培育品牌知名度,走品牌發展之路,不斷提昇團結村綠色有機小院菜和其他農副產品的市場知名度。

  『別看村民一家一戶房前屋後的小院平均只有6分地左右,卻可以把蔬菜產業做大,「3+1」產業發展模式已經挑起了產業發展的大梁。』團結村老支書張文義感慨地說,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增效導向,往綠色有機上調,往高端高效上調,這是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幫我們村調結構轉方式確定的主導方向,現在看來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打造產業鏈、創設品牌、提昇品質是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離不開龍頭企業帶動。團結村引入拜泉瓜先生貿易公司,提供金絲南瓜、貝貝南瓜等新奇特品種的種苗和訂單,扶持農戶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實現增收。而『瓜先生』的強項在於自己品牌的市場知名度高,村民種出的南瓜根本不愁賣,統一種苗又保證了南瓜品質。團結村生產的南瓜一路南下,源源不斷銷往江蘇、浙江、海南、福建和臺灣等地,一車車遠銷的南瓜為團結村換回了一沓沓鈔票。

  真脫貧找到致富最優解

  在上昇鄉團結村食用菌園區,黨員貧困戶王秀霞半蹲在菌棚內,與其他人一道快速從菌棒上摘下長成的香菇。王秀霞手中的香菇將根據品相,分成不同等級,銷往各地市場。其中的一級品由福建葉氏集團訂單收購,出口到泰國、韓國和加拿大,換回大把外匯。忙碌一天下來,王秀霞有了80元錢的收入。『長年在園區打工,一年下來掙上一兩萬塊錢不成問題。兒子在廣東打工每年還有萬八塊錢收入,我們家脫貧那是早晚的事兒。』對於能否順利脫貧,王秀霞不再擔心。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為了讓更多的貧困村民受益,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2017年10月,團結村引入了鑫鑫菌業有限公司,建成了食用菌產業園區,共投放大棚300棟,其中香菇大棚250棟、黑木耳大棚50棟,年效益550萬元左右。產業園區的落地帶來了立竿見影效應,當年通過折股量化分紅方式,帶動團結村111戶貧困戶、185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食用菌產業園區的建立不僅惠及貧困戶,也有效促進了勞動力就地轉移。現在,每天團結村都有80多人在園區務工。正在晾曬區照看木耳的村民李春芳由衷地說:『園區給我們提供了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孩子再也不用想爹想媽了,老人也有人照看了,地裡的活也不耽誤了。』

  這幾天,王緒新心中正在謀劃怎樣把產業做大做強做精。他說:接下來駐村工作隊還有一件『大事』要乾,就是在團結村再建300棟大棚,進一步擴大食用菌產業園區,同時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貼心服務,把致富龍頭企業鑫鑫菌業徹底留在團結村,打牢產業脫貧的根基。

  在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的手上,一個個產業項目從規劃藍圖逐漸落地,為貧困村民增加了脫貧致富的砝碼。小院蔬菜種植基地、小院經濟示范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千米冷庫和光伏發電、翻轉犁、秸稈壓塊等產業項目全部落成投產後,村集體每年將增收100萬元以上。這兩天隨著光伏發電廠開工建設,讓村支書張文義樂得合不攏嘴,過去團結村一個像樣產業都沒有,去年以來是一個接一個的建,現在連『曬太陽』都能掙錢,真是連做夢都不敢想。

  在團結村的一處空地前,村裡的『工業園區』雛形初現。王緒新手指著一塊抹得十分平整的水泥地基介紹說,這裡就是千米冷庫項目所在地,建成後夏天冷儲蔬菜和食用菌,冬天提溫儲菌棒,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老百姓也是翹首以盼,有了這個項目,我們的蔬菜和食用菌產業就有了配套保障,發展後勁也會越來越足。

  當下,『農戶小院+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發展模式,引領團結村民走上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最優解。團結村從脫貧攻堅戰中出發,不斷加快產業項目建設發展,以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勁頭,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鏗鏘前進!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