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遼金源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的琳琅滿目的工藝陶瓷藝術品。記者姚建平攝
黑龍江日報8月7日訊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依安縣幾屆領導班子以縣內高嶺土礦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陶瓷產業。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全縣陶瓷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如今在依安,陶瓷產業已經擔當起振興縣域發展的大梁。
一種礦藏造就了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獨特氣質。7月下旬,記者深入依安縣采訪,烏裕爾河畔的陶瓷產業園,縣城內的陶瓷藝術品工作室一條街,植物園裡的懸掛式陶壺、陶瓷制品裝飾牆、藝術品展示廊道……在依安縣,陶瓷元素隨處可見。

齊齊哈爾經緯瓷業有限公司壯觀的高檔地磚生產線填補了省內地磚生產的空白。記者姚建平攝
縣委書記李擁軍向記者介紹說,當前,依安縣正在實施陶瓷產業『倍增計劃』,調整陶瓷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實施『陶瓷+文化+旅游』戰略,目標是把依安打造成黑土地上的『北國瓷都』。
仨人的陶瓷夢
個人命運變化也可以呈現出宏大歷史的變遷。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徐世國、陳偉東和李雪超三個人。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依安人,都曾經或正在從事著與陶瓷相關的活兒。透過他們每個人經歷變遷,可以看到陶瓷產業在依安縣發展脈絡的影像。
1982年,從技工學校畢業後,60後徐世國到國有依安陶瓷制品廠參加工作。
依安陶瓷制品廠成立於1958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企業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年產大缸10萬多口、壇子20萬個左右。當時,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產品不愁賣,合格產品全部由供銷合作社采購出售,有瑕疵的等外品也會被周邊百姓搶購一空。』說起當時的情形,徐世國記憶猶新。
雖然當時的工作環境比較差、工作強度也很大,但由於工廠效益好、工資待遇高,當時在陶瓷廠當工人成為很多人羡慕的職業,員工最高峰時達到600多人。
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市場對用來盛水或醃菜的大缸、壇子的需求不斷下降。磚瓦房的普及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也讓工廠的另一產品陶管的銷路逐漸萎縮。
正當此時,克東腐乳廠主動找上門來,要求訂制裝腐乳的小壇子。這讓正在為窯爐吃不飽而犯愁的廠領導層重新看到了希望。由於懂技術、有文化、肯鑽研,徐世國被提拔為生產科長。接到腐乳壇的生產訂單後,他立刻與同事進行技術攻關,燒出符合腐乳廠要求的小陶壇。
腐乳壇的生產,讓依安陶瓷制品廠獲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然而,沒有了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加之工廠其它產品銷售量的大幅下滑,讓企業整個生產線處於越來越吃不飽的狀態。最後到了『窯爐開起來、產品賣不出、投入收不回』的地步。
1991年,徐世國當上了主管生產的副廠長。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徐世國和廠裡其他核心人員一起,先後采取了全員股份制改造、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研發新產品等多項措施。但是因國有老廠固有的積累少、負擔重、注重生產忽視銷售等痼疾,上述舉措並沒有讓這個國有老廠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3年初,依安陶瓷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大會,股東用舉手表決的方式決定:工廠停止生產。有著55年歷史的老陶瓷廠就此畫上了休止符。徐世國也下了崗。
老陶瓷廠死去了,而隨之眾多的陶瓷企業卻在依安應運而生,2017年建成並投產的齊齊哈爾經緯瓷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成功范例。
今年開春,新發鄉新裡村80後農民陳偉東把家裡90多畝旱田交給父母和妻子耕種,應聘到經緯瓷業,成為一名投料工人。每個月3800元左右的收入,足以讓他的兒子到縣城裡受到良好的教育。
也是在今年春天,太東鄉90後李雪超與人合伙開辦了陶藝工作室。2012年,他到江蘇宜興拜師學藝做紫砂壺。聽說家鄉因陶瓷產業發展迅速而缺少相應的人纔,2015年,學有所成的他回到了依安,進入一家陶瓷企業做技師工作。
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李雪超與其開辦了龍瓷紫陶工作室,專做紫砂的壺、杯、花瓶等日用品。『我要把這個工作室做大,最終創建大型的陶瓷生產企業。』談到未來發展,李雪超信心滿滿。
興盛的產業園
1992年,正當依安陶瓷制品廠為了生存苦苦掙紮的時候,一個儲量巨大的高嶺土礦帶在依安被發現。
高嶺土是一種以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因在江西省景德鎮高嶺村最早發現並利用而得名。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質,主要用於陶瓷、造紙和耐火材料的生產。
依安縣委托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勘查所勘探。經勘測,橫跨依安、克山兩縣的高嶺土礦帶長約70公裡、寬15?20公裡、厚15米。該礦帶是我國北方地區儲量大、品質優的砂質高嶺土礦,同時伴生致密黑粘土、石英砂、五色土等多種礦物質。
經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根據勘探推算,位於依安、克山境內的這個礦帶高嶺土總儲量達230億噸,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1999年,齊齊哈爾北方高嶺土有限公司成立,開始對礦帶的核心區域依安縣紅星鄉紅星村的高嶺土礦進行開采。
為了擺脫只能售賣原料的宿命,2005年4月,依安縣決定在縣城南部烏裕爾河南岸規劃建設佔地10.84平方公裡的依安縣工業園區,即依安縣陶瓷產業示范基地,從此掀開了陶瓷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2006年1月,從事多年經濟工作的潘岩,被任命為依安縣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潘岩在這一崗位一直乾到現在。談起開發區建設的艱難過程,他如數家珍,各種數字脫口而出。
地下有豐富的高嶺土礦藏,地上也闢建了陶瓷工業園,可是依安縣陶瓷產業的發展一開始便困難重重。陶瓷產業是一個需要相當規模資金、技術和人纔積累的產業,本土企業因技術、資金等原因很難介入。依安縣不得不遠赴南方一些陶瓷產業發達的地區去招商引資。
2011年,香港客商林連續先生經過多次考察,投資1.67億元在依安建設了齊齊哈爾牧龍王瓷業有限公司,成為入駐依安縣工業園區第一家陶瓷生產企業。一年後,這家企業正式投產,主打產品是外牆劈開磚,後來經過總經理魏江堯的發展,制成了透水性非常好的步道磚。由於半徑500公裡內沒有同類產品的競爭者,再加上趕上城市建設的高潮期,牧龍王公司所產步道磚一經投放市場,便供不應求,成為各地市場上的搶手貨。
嘗到甜頭的魏江堯一面擴大牧龍王的生產規模,一邊投資組建新的陶瓷及配套企業:黑龍江遼金源陶瓷有限公司和黑龍江飛鹿陶瓷模具有限公司。遼金源生產日用和工藝美術陶瓷,飛鹿則生產制作陶瓷器的模具為其它陶瓷企業做配套。
隨後,百佳居陶瓷、朗盛陶瓷、經緯陶瓷、依烽特種陶瓷等相繼投產;今年,鼎臻裝飾陶瓷、五康源陶瓷、裕龍窯陶瓷等陶瓷企業又紛紛簽約,在依安經濟開發區落地生根。
經過不懈努力,至目前,開發區內陶瓷生產企業及物流等相關配套企業已達16家,產品覆蓋外牆磚、內牆磚、地磚、日用陶瓷、工藝美術陶瓷和特種陶瓷等多個品類,基本形成了陶瓷產業的生產鏈條。預計至今年末,整個開發區陶瓷企業可實現產值6億元。
兩年前,依安縣工業園區就成功晉昇省級經濟開發區,更名為黑龍江依安經濟開發區。
一業興,百業旺。陶瓷企業的投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初步統計,在開發區陶瓷及相關企業相對固定的就業者就達到4000多人,用工高峰時可達6000餘人。這些就業者的工資收入保守估算,每年可達1.5億元。客商、人流的增多,也帶旺了縣城內的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飯店裡就餐需要排隊,一些賓館在夏季更是一房難求。
未來的瓷之都
在依安縣城內有一條小街叫金街。街的兩側是一家挨著一家的陶瓷工藝商店,它們大都是『前店後廠』式的陶瓷工作室,生產的產品以日用及工藝美術陶瓷為主。
談起未來,這些工作室的主人都雄心勃勃。采訪中他們告訴記者,他們的信心來源於依安縣陶瓷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更來源於縣委縣政府為全縣陶瓷產業制定的宏偉目標。
2017年5月,李擁軍履新依安縣委書記。為擴大依安陶瓷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經過審慎調研,並與縣委一班人深入討論後,李擁軍在縣委常委會上提出了打造『北國瓷都』的構想:到2020年,把依安陶瓷打造成10億元級以上產值的產業,讓依安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國瓷都』。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鑒於建築陶瓷產業是一個高耗能、高耗材、高佔地、高排放的產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依安縣委提出『鞏固建築陶瓷,大上日用、工藝美術、特種、工業陶瓷,向內涵式發展,向綠色低碳、節能環保、高附加值要效益』的發展思路。
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設日用瓷生產線5條,大師工作室20個,達到年產高端包裝器具2000萬件、日用瓷工藝瓷和紫砂陶1000萬件、特種陶瓷6億件的生產能力,提供就業崗位8000個,能耗大幅降低,產品附加值提高一倍。
陶瓷產業特別是日用和工藝美術等門類陶瓷需要有特殊手藝人纔的支持。由於起步晚、無傳統,依安縣乃至全省陶瓷高精尖人纔特別缺乏。
為了解除人纔瓶頸制約,依安縣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埠人纔,到景德鎮、宜興等地聘請國家和省級陶藝大師到縣裡開設工作室、創意坊;一方面培養高端本土人纔,在齊齊哈爾大學開設工藝陶瓷相關專業,與齊齊哈爾師范專科學校等開展聯合辦學,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還在縣職業教育中心成立大師工作室3個、陶瓷實訓室2個、紫砂陶藝實訓室4個,廣泛培訓專業技能人纔。
記者在依安縣經濟開發區采訪時看到,幾座壯觀的仿古建築已拔地而起。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佔地10萬平方米的『龍瓷園』。建成後,這裡將設有陶瓷研發中心、眾創空間、實訓基地和孵化器等眾多平臺。通過『龍瓷園』,參觀者可以穿越時空體驗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還可以親身體驗陶瓷器制作的樂趣。
從2017年開始,依安縣陶瓷產業越來越被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依安縣先後向全國征集與陶瓷產業相關的對聯和詩作。去年9月中旬,還舉辦了首屆中國·依安陶瓷文化藝術節。
依安縣還將陶瓷產業與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陶瓷工業游。2017年暑期,舉辦首個陶瓷體驗夏令營,先後有200多名學生參加。今年,又開展了陶瓷研學活動,來自依安及其周邊縣區的更多學生走進各陶瓷企業,了解陶瓷制作、生產過程,還可親身體驗陶瓷器具的制作並把作品帶回家。
未來幾年,依安縣將傾力把『龍瓷園』、縣內植物園、陶瓷產業示范基地和縣職教中心紫砂培訓基地打造成熱點旅游線路。值得一提的是,該縣還有意把荒廢的陶瓷制品廠廠區改造成依安縣陶瓷博物館,努力把陶瓷產業鏈條進一步延長,讓陶瓷產業發展增添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