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7日訊(記者 姜輝)7月27日下午,烈日高懸,75歲的胡風英坐在村裡幸福大院的大廳裡,一邊吹著風扇一邊用手機和微信群裡的朋友聊閑。寬敞的四人間,整潔的廚房,綠樹成蔭的院落,配備完善的圖書室、棋牌室、醫護室,很難想象這是一處位於大慶市龍鳳區龍鳳鎮前進村的敬老院。

采訪組進入前進村幸福大院采訪。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
『我去年7月幸福大院剛開業就住進來了,兒女都在外面打工。這裡離我家很近,5分鍾就到,上午還回去把窗戶打開放放氣,照看莊稼也不耽誤』。胡風英告訴記者,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像她這樣的老人以前只能自己抱柴禾燒炕做飯,最怕得病,病倒了都沒人知道。『現在吃住看病都有人管,我還學會了用手機和老姊妹們聊天,每天都高興著呢』。

工作人員在前進村一站式服務大廳裡辦公。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
『大院常住老人30人,最大的84歲,平均年齡70歲以上』。前進村黨支部書記張學介紹說,前進村地處龍鳳區西南部,總人口898戶,其中,60歲以上老人336人。『考慮到空巢老人數量越來越多,村裡投入200多萬元建了這處幸福大院,老人可以在這打打牌、下下棋、看看書,和城裡的養老院沒啥區別。我們每年還安排兩次健康體檢,老人隨時都能回家照看地。每人每月按360元的標准養護,老人自掏100元。』

張學和幸福大院老人聊家常。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
張學坦言,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活雖然越來越好,但是由於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缺少規模化種植的經營理念,也沒有什麼富餘。『各家各自種一小塊地,收成全靠天,還賣不上價。村裡都是土路,一下雨車都進不了村』。
2010年,前進村響應大慶市號召,解放思想,按照區、鎮統一安排布署,共建棚室2000餘棟,先後舉辦采摘節、鮮瓜節等活動,逐步打造出集觀光、休閑、采摘、餐飲於一體的棚室經濟,同時組建農機、果蔬、養豬合作社,目前村集體積累由以前的幾萬元增至3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

張學介紹便民卡的功能。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
張學說,村裡經濟條件好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前進村先後建了活動廣場、活動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標准化衛生所。目前全村房屋磚瓦戶率達98%以上,自來水入戶率100%,新農合參保率100%。『我們還鋪設黑色路面8.4公裡,紅磚巷路5.2公裡,實現了鄉村公路屯屯通。』

張學在介紹前進村的先進事跡。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
下一步,張學打算將目前的4個自然屯合並成一個小區,規劃建造一處公墓,流轉出更多的土地增加村裡收入。同時推廣幸福大院模式,讓更多村裡老人有一個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