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老哥,今天的魚又沒少打吧。』『今年雨水勤,還不錯。』而今,發展漁業,成為臨水而居的人們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市擁有207萬畝養魚水面。今年的漁獵文化節、開江節,『網』住了南來北往的游客。於是,『串』起了一條『一業帶動多業興』的『漁頭多尾』產業鏈條,建起了集旅游、游玩、觀賞、垂釣、捕撈、溫泉、度假、娛樂、餐飲、傳統文化相結合,購買精美產品、品嘗特色美食、觀賞獨特風景、感受傳統文化、領略風土人情於一身的產業群落。
在這條產業鏈上,截止到今年7月末,產值達8億多元。
百萬畝水面向『養得好』逼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口味開始向口感好、營養豐富的魚類上轉移。
有人喜歡吃,那就多養。今年,我市在天然水域裡又增加了1萬畝的養殖面積。使全市水面養殖利用面積達到207萬畝,比去年增長0.4%。
過去,養魚靠『人放天養』。如今,養魚在發揮這一傳統優勢的同時,注入了一些新技術。
據業內人士講,天然養殖的魚具有味道純正、口感好等特點。因此,我市一直在延用這種傳統的養殖方法。每年的五、六月份投入魚苗後,不用人工飼喂,魚兒們靠吃水裡的微生物、海草等自然生長,第二年或第三年再打撈出來。
在我市,這種天然水域的大中水面佔全市養殖面積的80%。其中,僅以雙陽河、烏裕爾河流域為重點的本地鯽、野鯉、麻鰱『天然野生』養殖帶,突出野生、無飼喂養殖模式,養殖產量達到1.6萬噸。此外,連環湖、石人溝、八家河等多處水面都依靠這種天然養殖。
除了靠天然水域養殖,我市還注入了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水產養殖節能減排技術等新技術。據了解,這種新技術養殖水面達100多萬畝。
在肇源鎮東興村,500畝的稻田裡,上面種稻,水下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不僅如此,這種稻田養魚,采取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的方式,生產純綠色食品,發展特色『間作式』生態農業。
除了稻田養魚,還有節能減排這種新技術,它的特點是環保、生態,體現出了『好水養好魚』,用這種方法養出來的魚,肉嫩質高,具有高密度、高效率、高收益、大循環的特點。
據了解,這些生態養殖方法代表著現代綠色漁業的發展方向。而有了這種新技術做支橕,養魚之路走起來更加順暢,養殖戶們的積極性也高漲起來。目前,我市已組建了32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戶達到623戶,面積172300畝。
產業鏈『鏈』出產值8個億
魚,養好了,怎樣能多賣些錢?
市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賣魚除了在水裡撈出來直接賣掉以外,我市還延長了魚類銷售產業鏈,通過餐飲業、觀光垂釣等形式增加收入。
據了解,魚兒們從水裡撈出來後,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是魚類市場的一大出口。目前,全市有一定規模的交易市場6處,據不完全統計,1至7月份交易量就有9000多萬斤,產值達5億元之多。
一條魚,從水裡撈到岸上,再從岸上拿到廚師們的手裡,經過油炸、清蒸、水煮加工制作的同時,也拉起了餐飲業的繁榮。
家住肇源縣江邊的吳臣,從小就喜歡吃魚做魚,開江魚館也有十餘年了,現在一天能賣個萬八千。
豐富的食材,助推了全市生態魚餐飲業態,如今水邊品鮮為主題的『魚亮子』隨處可見。
開魚館,讓守在碼頭上的人們富了起來。花花綠綠的票子,滾進了他們的腰包。在我市,依靠餐飲業這個鏈條,魚本身增值18%,1到7月份產值達2億多元。
江魚,光吃不行,得讓它變著法地賺錢!咋賺?動腦筋!發展休閑漁業,通過觀光旅游掙錢。簡單地說,就是從漁船到游船,讓漁業往『高』處走;從在岸上吃,到去江上品,讓我市的魚兒們『游』向『錢景』深處。
就這樣,『一條魚』拉起了休閑漁業,使『餐桌向水邊回歸』的趨勢漸走漸近。今年,我市發揮江河、湖蕩、濕地和池塘資源優勢,發展以垂釣、觀光、娛樂為重點的休閑漁業。
鶴鳴湖鎮,林甸縣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線。這裡,魚兒游蕩,蘆葦叢生。10年前頭腦靈活的郭春成,開始用『景色』『喚』錢。於是,萬畝濕地上,架起了木橋,建起了木屋,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游客,住漁家院落,岸邊觀日出,賞沿湖風光,還可以參與垂釣、捕撈、補網等漁家生活,在這裡盡情領略獨特的漁家風情。
『一條魚』,引來了游客,讓『風景這邊獨好』,形成了一個往返循環的『水經濟』。據業內人士粗略估算,一條魚通過垂釣後,一市斤由原來的5元變成了8元,附加值一下增加了20%。據業內人士估算,我市從年初到現在,休閑漁業的產值達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