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報8月20日訊 8月7日正值立秋,一上午時間,齊齊哈爾克東縣永久村村民高立秋已制作了上百個布袋,『這些大概能賺30多塊錢了,』高立秋一邊腳踩縫紉機,一邊告訴記者,縫紉機是村裡提供的,銷路也是政府給找的,人工費完全是自己賺的,貧困戶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脫了貧。去年以來,克東縣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通過『半畝園』項目、設置公益崗位、創辦愛心超市等方式,激發內生動力,鼓勵貧困群眾以實際行動改變貧窮落後的狀態,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
鼓勵創辦愛心超市引導貧困戶以勞動換生活用品
高立秋家最顯眼的位置張貼了一張『脫貧光榮證』,證書是克東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52歲的高立秋在去年年底,還是永久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患有心髒病並且獨居,要靠政府的兜底低保政策和大家的救濟度日。該村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以來,她通過培訓做起了布袋,用勞動換取報酬,增加收入的同時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多虧現在的好政策,讓我乾些力所能及的活兒養活自己。』高立秋激動地告訴記者,她脫貧還因為『半畝田』項目。
說起『半畝田』,是永久村的另一個扶貧項目。政府提供種子,收成後由政府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所得為農民所獲。據了解,去年縣政府制定出臺了《農業助力脫貧攻堅獎補政策》,縣財政共計拿出450萬元,在種養業、庭院經濟、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給予補貼,通過物質激勵的辦法,增強貧困戶脫貧動力。年初以來,全縣4800多戶貧困戶改變原來房前屋後種植玉米的習慣,改種小院果蔬和中草藥等特色作物,並通過『半畝園』等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額61萬元。
克東縣還鼓勵創辦愛心超市,引導貧困戶以勞動換積分,以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鼓勵貧困戶以實際行動主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設農村公益崗位3000個
今年62歲的張潔在克東縣玉崗鎮復興村從事環衛保潔工作,這是縣裡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設立的扶貧公益崗位之一,她曾經也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從事保潔工作能讓她每年多賺3000元公益崗位補貼。『過去我只能靠包出去的五畝七分地生活,還不夠我和老伴吃藥,現在收入多了,我就更得把工作做好。』張潔說。
據克東縣玉崗鎮黨委書記王效哲介紹,像張潔一樣在扶貧公益崗位從事光伏電站運維、環境衛生整治、村屯林木管護等工作的,在克東縣有3000人左右。清遠麻雞扶貧養殖合作社,也為每戶平困戶增收2000多元。在玉崗鎮復興村養殖合作社裡,5000餘只清遠麻雞正在飼養員們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長大。玉崗鎮黨委書記王效哲介紹,合作社采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以資金形式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購進雞雛,集中飼養、統一銷售,最後剔除飼養和管理成本進行效益分紅,現有29戶入股,其中貧困戶14戶,預計全年實現經濟效益7萬元,戶均可增收2300元。
評選『三好家庭』每戶獎勵500元
克東縣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助力脫貧的重要舉措,開展了『樹新風、強信心、增動能、促脫貧』活動。一是深入開展孝親敬老活動,2017年以來共有4467戶貧困戶子女給付贍養費,總金額560萬元。二是評選『三好家庭』,為改變貧困戶的精神面貌,全縣共評出『三好家庭』1740戶,每戶獎勵500元。
克東縣縣委書記李柏春介紹說,近些年來,在鄉村振興產業扶貧過程中,應該既要讓貧困人口能夠享受到福利,又不能『躺在福利上睡覺』。為此,克東在全縣營造脫貧光榮的氛圍,從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他說:『應該讓群眾樹立通過勞動付出來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意識,如果說,人性是種子,民風是土壤,政策就是陽光和雨露,只有好政策好風氣纔能讓種子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