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8月24日訊 8月未央,正值河水豐盈,清新氣爽的好時節。藍天白雲下、綠水青草間,遍布在依安縣鄉鎮村屯、草甸河流、農家院落等處的百萬餘只成群白鵝,或嬉戲追逐,或歡快鳴叫。享譽全國的『依安大鵝』,儼然成為了依安縣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依安處於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東北黑土帶的核心區,原生態保持良好。全縣19.6萬畝草地、44.78萬畝森林、4座大中型水庫、千餘個大小坑泡池塘成為了天然養殖牧場。四季分明的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悠久的養殖歷史,成為依安大鵝產量高、品質好的先決條件。2017年,『依安大鵝』獲得了由國家質監總局評定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殊榮。
叫響品牌振興鵝業
2017年,依安縣實施糖薯鵝『三增行動』,在鵝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做文章,不斷向規模化、標准化、專業化、品牌化邁進。
通過政策引領、典型培育、廣泛發動,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養殖規模日益擴大。達到了鄉鄉有基地、村村有大戶、屯屯有養殖『明白人』。目前,全縣養殖鵝2千只以上的合作社和大戶56個,其中1萬只以上33個,5萬只以上4個,預計大鵝出欄量140萬只,實現年產值1.05億元。
今年,依安縣借勢登高,向壯大鵝產業聚焦發力,領跑全省鵝產業發展。4月22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地市的7個縣區12家大鵝養殖合作社代表,歡聚在素有『中國白鵝之鄉』美譽的依安縣,共同組建我省第一家鵝產業省級聯合社——黑龍江青清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暨依安縣天歌白鵝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標志著我省鵝產業向集約合作邁出一大步。同時,縣內8家較大合作社組建了全縣第一家天歌白鵝養殖聯社,實現了優勢互補、抱團發展。今年,這兩家養鵝聯社計劃養鵝800萬只,力爭三年內突破1500萬只。5月份,簽約引進了黑龍江對青鵝業擬投資2億元在依安建廠。今年,全縣三個孵化廠孵化鵝雛200萬只。通過資金共籌、信息共享、品牌共創、市場共闖,全力提昇龍江鵝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傾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優質鵝產品集散地,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產業規模擴張和全力打造食品產業10億級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目前,縣域內有依博源、依鶴、蘇乞兒、小陳烤鵝等知名鵝制品深加工企業,其中,依博源更是獲得了國家A級綠標產品榮譽稱號,企業生產的分割鵝、鹽鹵鵝、醬香鵝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模式,已經將依安大鵝品牌制品銷售到了全國各地,『依博源』等10餘個品類鵝制品品牌影響力不斷提昇。今年3月,《央視CCTV—7農業頻道》、省電視臺『天天有機匯』欄目全方位展示了依安鵝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精准扶貧借勢鵝業
通過『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大戶+貧困戶和貧困戶自養』五種模式,鵝產業扶貧蓬勃興起。白雲黑土,綠水青草,不僅助推依安縣大鵝產業蓬勃發展,還成就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夢想。
2017年,新興鎮采取眾籌分利、村籌戶享、企幫村建、借村幫戶、借雞生蛋、戶貸企用、戶貸戶用等方式籌集發展產業項目資金200餘萬元,通過『村集體領辦、貧困戶參與、鎮政府監督』的模式發展飼養大鵝、肉羊等產業項目,既解決了貧困戶不懂技術、沒有場地、缺少人員問題,還通過建立科學的盈餘分配機制,使貧困戶、投資方和村集體在產業扶貧中三方受益。使用眾籌資金養殖的6.5萬只育肥鵝,1.5萬只種鵝,1200只育肥羊,不僅帶動貧困戶3779人,實現了『一次眾籌、五次利用、五次分紅』的運行模式,還趟出了產業扶貧的成功路子。
通過『村集體+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去年依安縣共飼養大鵝24萬只,共帶動貧困戶4992戶11415人,戶均增收956元,人均增收418元。2018年,全縣繼續擴大『百只鵝』脫貧產業鞏固工程,將帶動10504戶貧困戶穩定收益,覆蓋率92.38%,預計可創收2100萬元。
草木欣欣以向榮,甘泉涓涓而始流。依安縣委、縣政府正帶領全縣上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立足大鵝資源優勢,延長鵝產業鏈條,壯大鵝產業,真正叫響『中國白鵝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