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網媒點贊興十四 2%村民種地98%村民居家打工
2018-08-29 20:5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姜輝 陳顯春 那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輝 陳顯春 那鵬翔)1956年,36名山東臨沂移民在哈爾濱市西北400餘公裡荒原上釘了一個橛子、搭了幾個草窩棚,誕生了興十四村;46年後,這裡136棟別墅拔地而起,80%村民住上單體別墅,興十四村成為『龍江第一村』。29日,由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黑龍江東北網絡臺承辦的『砥礪四十年奮進看鶴城』 ——網絡媒體走進齊齊哈爾大型新媒體宣傳報道組來甘南縣興十四村采訪。

采訪團在甘南縣興十四村合影。

  寬闊整潔的路面,紅頂黃牆的歐式別墅,很難相信,這是一個不通火車、人口只有一萬餘人的小村子。

  在興十四村村史紀念館裡,一個高2米、長5米左右的窩棚立在入口,外面披著蒿草,裡面橫放著幾床髒兮兮的麻布毯子。『這是我們還原的1956年第一代村民的住處,當時一片荒野,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10多人零下30多度擠在窩棚裡抱團取暖』。興十四村黨委副書記、接待辦主任王淑媛指著旁邊一臺拖拉機告訴記者, 『1970年,為了多開荒、多打糧,村裡組裝了第一臺鏈軌拖拉機並改造農機具,1979年率先在全省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耕地、播種效率提高了50多倍』。

講解員講解興十四村的歷史。

  數十年來,興十四村始終堅持發展現代農業,現已實現了耕地機械化作業、農田節水化噴灌、作物良種化種植、土地集約化經營、牧業標准化養殖。目前,園區核心區面積已達2.4萬畝,已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實驗控制中心2500多平方米、1個3000噸庫容的馬鈴薯種薯窖,1200平方米的智能程控水稻催芽車間,棚室總數達到了1331棟。先後購置大型噴灌100多臺套,耕地實現100%高效、節水噴灌。園區全部采用『3+2』生產模式(即空氣、水、土壤無污染,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打有機牌,走特色路。目前,興十四村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萬多畝,品種包括水稻、玉米、紅小豆、白芸豆等十餘個,認證綠色食品標識4個。擁有國產、進口等各類農機近600臺套的黑龍江省高標准大型農機合作社,覆蓋作業面積10萬畝,代耕30萬畝,興十四全村耕地由村裡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

采訪團觀看興十四村溫室內的多肉等植物。

采訪團觀看巨型南瓜和巨型西瓜。

興十四村溫室裡的鮮花。

  2017年,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23.5億元,總收入實現21.1億元,村民人均收入7.65萬元。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