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天鵝之旅·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第三集:走過暴風驟雨 衝浪改革潮頭
2018-08-31 16:22: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遲亦達 鄭通 岳同明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前語:

  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

  40年風雨兼程,40年碩果累累。『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過去的40年,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億萬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黑龍江作為邊陲大省,與祖國休戚與共,砥礪奮進,書寫了一路輝煌。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為慶祝改革開放40年,東北網分兵五路,歷時兩個月,足跡踏遍龍江大地,山山水水。今起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大型融媒報道——天鵝之旅,以短視頻集群為呈現方式,附以文圖,並利用東北網全媒體矩陣全口徑立體推廣,真切地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這片黑土地上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和龍江人過上的美好生活。讓我們通過這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傾聽新時代的鏗鏘足音,與祖國強勁的發展脈搏同頻共振。

  東北網8月31日訊(記者 遲亦達 鄭通 岳同明 印蕾)40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讓這裡的農民『富起來』,昔日的『光?屯』一躍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億元村』。因《暴風驟雨》出名,被『改革春風』改變。這就是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

元寶村萬畝生態林。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近日,東北網記者再次走進元寶村,感受『暴風驟雨』般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一個小村莊的變化,聆聽來自元寶村人的心聲。

  A看變化:從『小村莊』到『大都市』

  從尚志市出發,行車半小時左右就來到了元寶村村部。村部旁邊的這座建築遠近聞名——暴風驟雨紀念館。從2005年春天開始,這個紀念館每天迎來各界參觀者,無冬歷夏。這裡記載了土改的光輝歷史,更是元寶村發展變化的縮影。

  透過一件件展品,我們看到了元寶村的山鄉巨變:

  改革開放前,元寶村家底薄、收入低,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2元,村集體欠債27萬元,很多人笑話說,這麼多年了過去了,元寶村還是個『光?屯』。

  1980年,張寶金任元寶村黨支部書記,在抓農業生產的同時,認准了發展工業致富的路,明確了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的發展目標。從1983年開始,張寶金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創辦了小木農具加工廠、衛生筷子廠、鉛筆板廠、制筆廠等村辦企業。到了1996年,元寶村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1.1億元,一躍成為億元村。如今,元寶人的人均收入已近3萬元,村集體總資產接近7個億。

  元寶村村民比全國農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統籌和鎮統籌,提前1年免交了農業稅。從1995年開始,元寶村九年義務教育費由村辦企業支付。凡昇入重點高中和中專以上院校的學生,村裡分別給予獎勵。元寶村的磚瓦化率、自來水、有線電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都達到了100%。

  走出紀念館,眼前的元寶村,櫛比鱗次的農家別墅,乾淨整潔的村內街道,洋氣的鉛筆廣場……讓人感覺似乎來到了大都市。

元寶村村民住宅。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B聽變化:稻花香裡說豐年

  在元寶村人看來,元寶村的變化,從一個人成為帶頭人開始,他就是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今年77歲的張寶金至今已在這個位置38年了,被譽為『暴風驟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幟』。記者到達元寶村時,張寶金外出就醫沒在村裡。村主任施永平跟我們聊起了元寶村的變化。

  盛夏時節,行走在元寶村的田間地頭,稻田中的秧苗舞起了陣陣波浪。施永平說,這塊稻田的變化就夠咱們嘮一下午。

  『咱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叫馮道窪子,以前這裡都是沼澤地,牛都在這個地方被淹死過。』施永平告訴記者,就是在我們面前的這塊地方,那年冬天,老書記站在這裡,披著棉襖,指揮著『旱改水』。

元寶村村主任施永平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施永平回憶說,自打從電視上聽到國家農業部門反復強調轉變農業種植結構的消息,又聯想到玉米收購價格下降,老書記果斷作出決定:元寶村逐年減少玉米種植,將1500畝旱田改水田。玉米和水稻相比,一畝地收入差500元!咱們實行科學種田,土地長出好莊稼,長出好稻子。

  張寶金開始帶著郇德金和另一個農戶試種優質的稻花香米品種,當年畝產就達到了近千斤,隨後村黨支部開始逐年增量實驗,8年來,元寶村成立了尚志市元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有尚志市元寶富強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在入社農戶達到74戶,水田面積達到5300畝。2017年水稻合作社種了450畝稻花香米,2018年擴大種植面積到2000畝。張寶金還帶領村黨支部在臨近水庫、河流地帶研究了500畝旱田進行旱改水,這樣水田面積就可以達到2500畝,總產量近1250噸,一下子就可以增加農民純收入325萬元。目前,元寶村黨支部正幫助農民打造元寶村稻花香米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元寶村的『土改稻香米』品牌已經有了自己的注冊商標。三年以後,讓全國人民吃上我們元寶村的稻花香米。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對元寶人更有著特殊意義。我們聽著施永平說著土地的變化,憧憬著豐收的喜事兒。

俯矙元寶村。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C說變化:未來還要大變樣

  行走在元寶村,耳聞目睹,我們感受到了元寶村人在在新藍圖的召喚下,加快奮斗的腳步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未來的元寶村,肯定還有大變化』。村委會副主任王廣海底氣十足地說。『老書記說了,光把糧食種好了,工業做好了還不夠,我們是土改文化第一村,《暴風驟雨》這部小說和後來的電影都在全國家喻戶曉,這就是我們的旅游資源和經濟資源。現在,元寶村黨支部編制了全新的《元寶村旅游總體規劃》,計劃通過5年的集中建設期,完成影視基地、《暴風驟雨》紀念館擴建、紀念廣場、土改風情一條街、元寶山紅色旅游紀念地以及旅游賓館等建設項目。』

  村委會委員張子忠接著說,『元寶村有萬畝生態林、經濟林、觀光林,趙玉林墓和《暴風驟雨》紀念館、土改風景一條街,這些都是元寶村的旅游財富。元寶人還要拍電影、電視劇,建設游覽、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紅色旅游專線,力爭每年接待游客及參觀團隊10萬人次,這樣旅游年收入就可以達到200萬元。』

  改革開放40年,元寶村始終在變化。村委會委員們異口同聲:『變不是漫無目的的亂變,而是始終跟黨走,村裡的方向始終明確。』

  美好的夢想,在鄉間田野日夜流淌。

  無限的希望,在萬畝山林不斷生長。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天鵝之旅——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東北網特別策劃大型融媒報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