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1日訊 今年42歲的楊向海1996年參加工作,現任賓縣永和鄉黨委書記。他作風紮實嚴謹,撲下身子真抓實乾,先後被評為全省扶貧開發先進工作者、縣級優秀共產黨員和模范黨務工作者。他甘當脫貧攻堅的領路人,作為哈爾濱市唯一的鄉鎮黨委書記代表作巡回事跡報告。
楊向海說,鄉鎮處在脫貧攻堅戰役的最前沿,承擔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壓力空前,容不得半點遲疑和絲毫懈怠,唯有殫精竭慮、只爭朝夕,纔能不失精准、不辱使命。
永和鄉位於賓縣西北35公裡,耕地面積9萬畝,總人口1.5萬,擁有萬頭安格斯肉牛養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萬畝蔬菜園區。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楊向海帶領全鄉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核心舉措,用『四把鑰匙』開啟脫貧攻堅之門。目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276戶全部實現了產業項目帶動,除整戶無勞動能力的86戶外,其他190戶均擁有兩個以上增收項目。
用『責任鑰匙』開啟精准之鎖
為了把好精准這道關口,楊向海把壓實責任、傳導壓力抓在手上,在執行『領導班子成員包村、縣鄉村乾部包戶』這一幫扶機制的基礎上,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專班,統籌指導推進全鄉5個村、2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幫扶工作。每年在產業項目謀劃、政策宣傳落實、幫扶成果考察、精准退出核實等關鍵節點,都要通過調查走訪,逐戶比對篩查、消除工作盲點。
楊向海從走上領導崗位的那天起,就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誓言: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求助的心在我這裡受到冷遇。為了凝聚共識,他教育引導幫扶乾部牢固樹立『貧困戶的事再小也是大、再鬧也得管、再難也要辦』的理念,真心把貧困戶的事兒當成自家的事。楊向海說,只要我們時刻把責任扛在肩上,真幫真扶,就一定能在黨和貧困群眾之間架起『連心橋』。
用『典型鑰匙』開啟扶志之鎖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在去年春種前的產業發展調查中,全鄉276戶貧困戶中只有28戶有發展種養項目的意願,而且有近20戶希望靠無償資助發展養殖業,客觀地反映了貧困群體等靠要的真實心理。
為了徹底根除這種思想,楊向海在全鄉開展了『三改三樹三帶頭』主題實踐活動,即改陋習、樹新風、帶頭倡導文明,改結構、樹典范、帶頭增收致富,改環境、樹形象、帶頭門前三包,鼓勵動員全鄉廣大黨員乾部爭當創業致富的標兵、文明風尚的典范,相繼培養肉牛養殖、生豬繁育、蔬菜種植等典型大戶25戶,在全鄉形成了爭、比、趕、超的濃厚氛圍。
同時,楊向海積極組織貧困戶參加致富典型報告會,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永和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慶堂在今春研討會上做出『只要大家願意跟我走,我一定帶著大家奔小康』的承諾,贏得60餘個貧困群眾的積極回應,使原來的『要我脫貧』變成了『我要脫貧』。北興村趙雲峰在永和菜業的帶動下,簽訂了7畝地的高粱種植合同,加入了蚯蚓養殖合作社,並在自家庭院栽植了20餘棵龍豐果苗,今年可順利實現脫貧。
在各業典型的帶動下,全鄉貧困戶中有57戶發展養殖業,有80戶、89人常年外出務工,有87戶發展特色經濟和庭院經濟。
用『產業鑰匙』開啟脫貧之鎖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和關鍵所在。兩年來,楊向海帶領鄉村搶抓省市支持『北菜南銷』的政策機遇,舉全鄉之力推動蔬菜產業發展壯大。目前,已發展設施蔬菜4500畝、露地蔬菜5300畝,擁有塑料鋼架大棚1700棟、育苗溫室47棟,新建冷庫和乾菜加工廠7000平方米,成為全省最大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去年,基地生產蔬菜2萬餘噸,銷售產值7000餘萬元,轉移當地勞動力450人,年增加農民收入1500餘萬元。
為了讓貧困戶充分融入到蔬菜產業發展中來,楊向海帶領鄉村借助產業扶貧政策,探索創建了『1+2+6』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221戶貧困戶增收。即通過1個大棚帶動2個貧困戶,配送供給6個訂制家庭。每個家庭收取訂制費2500元,年配送蔬菜2650斤,每個大棚可收取訂制費15000元,帶動貧困戶年增收2500元。
同時,楊向海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種養項目和外出務工。永和菜業有限公司與40戶貧困戶簽訂了雜糧雜豆種植訂單191畝,按照高於市場40%的價格回收農產品,並吸納30餘個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轄區內賓縣和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北興村蚯蚓養殖合作社簽訂了蚯蚓養殖有機肥生產訂單,初期帶動10戶貧困戶戶均可增收3500元。
用『擔當鑰匙』開啟攻堅之鎖
擔當體現在困境面前不退縮、責任面前不逃避、抉擇面前不猶豫。2014年初,一場罕見的暴風雪讓剛剛起步的蔬菜產業在經受布拉萬臺風侵襲後再次遭到重創,199棟鋼架大棚被壓垮,501棟棚膜全部被毀,這一襁褓中的朝陽產業面臨著夭折的危險。災情發生後,楊向海一方面鼓勵企業堅定信心,一方面尋求縣委縣政府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相繼爭取災後重建資金300餘萬元,使蔬菜產業在重災之後得以發展。楊向海充分發揮黨委和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爭取產業扶貧資金400餘萬元注入到蔬菜產業基地,在企業與貧困戶之間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大大提昇了產業扶貧成果。
貧困戶要實現脫貧,貧困村也要如期摘帽。兩年來,楊向海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相繼爭取1000餘萬元用於改善省級貧困村北興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村屯道路14公裡,新打飲水井7眼,修建村級幼兒園350平方米、文化活動室320平方米、村級衛生室100平方米,為年底該村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楊向海感慨道:脫貧攻堅的道路是艱辛的,但是當看到貧困戶吃得好、住的暖、臉上洋溢著幸福微笑的時候,就會覺得所有的艱苦付出都是值得的;當看到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叩響致富大門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的擔當辛勞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