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提振人的精氣神兒』——黑龍江省勃利縣開展基層黨建創新實踐活動見聞
2018-09-12 09:18: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顏秉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9月11日電 藍天白雲下,一群身著花紅柳綠的男女老幼在歡快熱舞,悅耳的伴奏聲吸引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臺上臺下歡歌笑語,鄉裡鄉親共享一場農家的視覺盛宴。這場『以天為幕、以地當臺』的露天演出,是近日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一處鄉村黨員活動站的場景。當地人講,歌舞快板、幸運抽獎、『說說心裡話』是最耐看的『節目』。

  勃利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輝說:『像這樣的黨員活動站,全縣共有106個,基本覆蓋80%的鄉村。黨員活動站是黨建服務中心和黨員活動小組的中轉站,這種三級聯動新模式成為村級組織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推動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陣地。』

  勃利縣倭肯鎮鎮西村村民曹桂英在談感受。

  聚人氣:黨員活動站聚人心

  勃利縣倭肯鎮鎮西村村民曹桂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她說,從前村裡的環境不好,出門一腳泥、進家一腳水,大家都有怨言,全村沒有一個像樣的碰頭地方。有了黨員活動站,黨員乾部帶頭乾實事,現在整個村裡水泥路面、路燈、綠化、邊溝實現「全覆蓋」,多年的臭水溝變成了美麗的護城河。環境美了大家舒心了,黨員活動站一呼百應,都願意到這兒玩一玩、樂一樂。

  大四站鎮常山村會計黃珍講述村裡的情況。

  大四站鎮常山村會計黃珍說:『村裡人從前沒事就打打小麻將,動不動就打起來了,自從黨員活動站建成後,沒事的時候都來打打乒乓球、跳跳舞、扭扭秧歌,也不耍錢半紅臉了。』

  倭肯鎮黨委書記張世通在介紹黨建工作。

  倭肯鎮黨委書記張世通說,東連村是首個黨員活動站的試點,那裡每天晚上六點開始,一直到晚上九點,一百多人唱紅歌、講黨史,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村裡老人過生日都到站裡過,買點瓜子、糖塊,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看節目,為老人祝壽。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老百姓有一個活動的陣地,茶餘飯後都聚攏到活動站,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改變,村風、民風都在改變。

  勃利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輝在講述開展黨建新模式的初衷。

  張輝講了開展黨建新模式的初衷,他說:『我們抓黨員活動站的試點,就是想把廣大農民和群眾吸引到黨組織周圍來,能見到面,能溝通信息,黨的政策能傳播下去。最初就是讓他們來玩,長時間後,可能除了他家屋,很順腳地奔活動站來。』

  解難題:有困難不用愁

  在倭肯鎮鎮西村黨員活動站的一個白板上,寫著村民們的『難心事』兒:西北屯的田間路不好走,得修,拉地拉不出來,落款『村民張新華,8月11日』;西南村民西瓜開園,求村領導幫助找銷路。落款『村民李德新,8月15日』。

  倭肯鎮鎮西村黨支部書記田啟生(右三)在召集黨員議事。

  對此,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田啟生說,黨員活動站就是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地方,村民的問題都得到重視和解決。我們村裡的49名黨員在這裡開會,研究解決村裡的大事小情。我們還成立了科技服務隊、衛生服務隊、綠化服務隊3個黨員志願服務隊,義務幫助村裡需要幫助的人家,乾群關系無形中拉近了。

  歡快的腰鼓敲起來。

  走訪中,黨員活動站扶危濟困、照顧老弱病患的事例很多:大四站鎮常山村村民劉發庫,無兒無女,一個人住在破草房裡,夏天漏雨冬天結冰,黨員活動站經過開會研究,為他在站的旁邊建了住房,還為他解決了衣食住行。村民潘香琴眼睛看不見,生活不能自理,村支書經常為她准備一些燒火柴。

  張輝說,平常日子,老百姓有啥想不開的,或者在生產生活中有啥難題,大家坐到一起想辦法。黨員活動站是黨服務群眾的組織,單靠幾名黨員服務的能力畢竟有限,我們更多地是發動群眾。比如他們到一起了就要研究,同樣的地怎麼纔能種得好,產量纔能像別人家那麼高。

  促發展:脫貧致富尚文明

  黨員活動站也是脫貧攻堅和推動發展的陣地。張世通舉例說:『在扶貧工作中,我們要求黨員連大戶、大戶帶動貧困戶。由企業把貧困戶的土地承包過來,采取『一次保底、二次分紅、三方監管、四方受益』的模式,具體做法是企業在春天把貧困戶的土地流轉過來,地價高於市場價5%,一次保底讓貧困戶有了基本的保障,到了秋天再給予4%的分紅,貧苦戶既有了一次保底的保障,又能分到紅,還能到企業來務工,一舉三得。』

  村民們的熱歌勁舞。

  倭肯鎮副鎮長孫鳳玖講了這件好事背後的故事:勃利縣泓盛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地處鎮西村,企業壯大後需要土地做地栽木耳,想把100多戶村民的土地流轉使用,當時有的村民同意,有的不同意,村乾部就把黨員召集到一起開會議事,大伙都覺得這是好事,具體工作由村兩委下去做,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沒有黨員活動站的時候,這事兒想都不敢想。

  張輝說,『通過黨員活動站,現在多數村民和農村黨員主動靠近黨組織,依靠黨組織成為自覺,廣大農民有了想致富、會致富的精氣神兒。』(完)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