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25日訊 古有愚公挖走門前大山,如今在樺南縣閆家鎮大張家村,盛春德老人用五十五年的時間義務修路墊道,『路就是給人走的,不管是什麼路都要能通行。』正是這種愚公精神,讓盛春德老人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每天修路不停歇。據不完全統計,從1963年至今,盛春德每天拉土近2立方米,每天往返平均近10公裡。五十五年中,他步行20餘萬公裡,運送土方4萬餘立方米,清理冰雪數萬立方米。
據老人回憶,他最早產生修路的想法是在1963年。當時是秋收季節,由於路況不好,運糧車輛左搖右晃總會灑落糧食。盛春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萌生出義務修路的想法。從此,一輛獨輪小車、一把鍬、一把鎬成為盛春德的全部裝備,在大張家村方圓15公裡的公路上,一乾就是五十五年。
剛開始,盛春德要忙種地,只能順帶修路。後來,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每天揮鍬掄鎬,取土、運土、運石頭,一點點將坑窪路填平。據老人的侄子盛乃春講,老爺子每天的時間都圍繞修路安排。每天下午3點上床睡覺,後半夜一兩點鍾起床,吃點飯就出發,趕到時正是晨光初照,車也比較少。『他修路的范圍不限於家門口,一般是什麼地方路壞了他就到哪兒修,最遠的一天能走出十多公裡。修路用的舊鍬舊鏟都是老人從廢品站買回來的,等用得實在不能再用了再賣回去。』盛乃春說。光是鍬,老人每年就得用壞十幾把。
每逢雨季,農村的涵洞經常被淤泥堵住,於是,盛春德的工作又多了一樣——給涵洞清淤。身材矮小的他每次跳下涵洞都得擔著風險,清理完一個涵洞常常需要一整天。每當冬季,天空下起鵝毛大雪,下雪後常常堵車,盛春德日夜奮戰在鄉村,每隔30米就挖一個錯車位子。經常是苦乾3天纔能挖6個車位,過往司機和路人都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但朴實的盛大爺說:『其實修路這點事挺簡單,誰都能乾,年輕人沒時間,這件事就交給我了。』
五十五年,盛大爺默默付出的愚公精神感動了所有人。為了回報他的無私奉獻,當地政府為他硬化了庭院,修了門前路。2017年,市文明辦組織拍攝了以盛春德為原型的微電影《心路》,今年5月份開始連續9天在佳木斯市10個縣(市)區巡演,同時在中央文明網進行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