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從亙古荒原到中國最大商品糧基地——聚焦北大荒70年滄桑巨變
2018-09-28 13:45:16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墾區大興農場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王建攝

  新華社哈爾濱9月27日電 70年前,北大荒野獸出沒、風雪肆虐、一片蠻荒;70年後,這裡被開發建設成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一年生產的糧食可供1億多人口一年的口糧。

  被稱為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地處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1947年,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乾部率部在北大荒建立了第一批農場。1958年,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

  一代又一代墾荒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在北大荒博物館,有一面松木牆縱貫一到二層。遠看,是泥土一樣的顏色,走近了,上面鐫刻著1.2萬多個名字。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獻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驅。

  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水稻收獲現場。新華社發農場宣傳部張偉攝

  1955年,時年20歲的天津市青年杜俊起告別父母,加入開發北大荒的隊伍中。『夏天沼澤遍布,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艱苦的環境讓人恐懼。』杜俊起回憶說,一次寒冬中他和隊友們去黑龍江江邊運木材,到了地方一烤火,耳垂立刻起了大泡,就像掛著兩個大鈴鐺,後來纔知道,要用雪先搓搓再烤火,就不起泡了。

  向亙古荒原要糧,艱難程度常人難以想象。在北大荒初拓的年代裡,甚至有過一畝地裡播下33斤種子,最後只收獲26斤半小麥的酸楚。

  經歷70餘載春秋,北大荒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把這裡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糧倉。開墾初期,北大荒年產糧只有0.048億斤,1995年突破100億斤,2005年突破200億斤,2009年突破300億斤,2011年突破400億斤,去年達到421億斤。

  黑龍江墾區大興農場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王建攝

  70餘載,北大荒經歷了農業生產方式從原始到最先進的跨越。『過去種地是「小四輪」,滅蟲是小藥壺,收割是小鐮刀。現在種管收都是大農機,滅蟲是飛機航化。以前十幾天的活,現在幾個小時就乾完了。』黑龍江農墾勤得利農場種植戶崔立德種了30多年地,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他有深刻的感受。

  金秋九月,正值秋收季節,北大荒處處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在黑龍江農墾八五二農場的沃野上,一臺先進的收獲機械正在衛星導航的指引下進行玉米收獲,這臺龐然大物駛過的地方,玉米收獲、秸稈粉碎、脫粒等一次性完成。

  據了解,這臺聯合收割機集合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收獲機械科技,每小時的作業面積近40畝,且能同步完成脫粒,記錄收獲玉米重量、水分、收割面積等信息。

  現代化先進大農機的隆隆聲,奏響了北大荒豐收曲。在黑龍江農墾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種植戶孫德強的玉米地裡,一臺『鋼鐵俠』正來回穿梭。在車身上,有一個接收信號的裝置比較顯眼,這是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系統、智能數據監控和傳輸系統。

  孫德強說,有了衛星定位導航,把作業地塊的經緯度數據輸入系統,設定後,即可實現自動駕駛,這樣夜間也可以不間斷作業,一臺收割機24小可收割1200畝。

  北大荒博物館浮雕牆和北大荒故人牆。新華社記者王建攝

  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北大荒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商品糧基地。七星農場經過60多年的開發建設,現有耕地面積122萬畝,其中水田105萬畝,是黑龍江墾區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七星農場場長彭榮君說,七星農場每年生產的商品糧有15億斤。

  在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稻海一望無際,平整、密實如金色的地毯。該地號佔地面積1.43萬畝。七星農場職工陸向導和同行駕駛著收割機,正在萬畝大地號收獲水稻,大型收割機一字排開,一展現代化、高科技的鐵甲雄風,確保了顆粒歸倉。

  據了解,2018年黑龍江墾區擁有各類收獲機械3.5萬臺,截至2017年年底,黑龍江墾區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99%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8.2%。

  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北大荒70餘年滄桑巨變,從亙古荒原蛻變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為中國人端牢飯碗做出卓越貢獻。目前,黑龍江墾區耕地面積4300多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商品糧調出量約佔中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波瀾壯闊北大荒 昂首邁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