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墾區考察時,感慨北大荒七十年滄桑巨變,對黑龍江墾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給予高度評價,並作出了『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殷切囑托。總書記的關懷與期許,化作墾區農業科技人員奮發前行的澎湃動力。
大型系列訪談《秋日春潮》第六期仍在繼續!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足跡,我們的新聞采訪車駛進遼闊的三江平原,來到中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墾區』——建三江,探尋科技引領下龍江現代大農業的振興發展之路。

訪談時,小翟問道,年輕的農業科研人員,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應該在哪幾方面去做?

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回答說:『在良種、良法、良田方面進行技術攻關,但種子是首先要重點要求做的事。』

建三江科院所水稻室副主任段曉明介紹說:『現在成型的品種有五個品種,但是要是最好的就是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三江6號,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必須要有對市場的前瞻性,要在提前多少年之前,就應該想到市場將來有什麼需求,我們就往這方面做努力。』

兩年來,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達到95%,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良種更新換代由過去的3-5年縮短到2-3年。



良種找良田,小翟說: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就我們這地兒插根筷子就能發芽了,但是畢竟從北大荒到現在的北大倉,它為我們共和國做了70多年的貢獻,為我們做了這麼大貢獻的這片黑土地,它現在還好嗎?

李曉輝回答說:『經過70年的開發,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在下降,可能面臨著土壤板結,土壤的環境是會進一步惡化。我們從2004年開始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根據對土壤的取樣測量,所開展的精准定量施肥,對解決土壤板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支部書記苑麗介紹說:『農戶在家裡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時的查看了解,這樣就使我們管理和服務更加的方便快捷了。』

今年,黑龍江實施黑土保護利用試點工作。一是推進秸稈還田和有機肥積造利用。二是推進保護性耕作。三是推進輪作試點和糧改飼。四是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五是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力爭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保護面積2.5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

小翟問道:『現在有了良種了,也找到了良田了,是不是還欠一個東風?』

建三江農業局副局長牛艷凱介紹說:『良法,我認為標准化它應該是科學技術,還有規章制度以及實踐經驗,為基礎或者為根據,以安全或者質量效益為目標。把我們整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個細化和量化。然後最終達到一個安全准確、省時高效的這樣一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