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0月12日訊 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聯盟確定的『世界肥胖日』。肥胖癥已經成為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中國超重人群達2億,肥胖者超過9000萬。2016年我省發布的《健康白皮書》報告顯示,我省18歲及以上居民肥胖率為16.85%,超重率為34.75%,即每十個成年人中就有三人超重。
肥胖不僅影響體形,還會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多囊卵巢綜合征、
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多種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壽命。不僅如此,近年來孩子也加入了肥胖大軍中,肥胖導致孩子們身患腔梗、高血壓等老年病。為了避免肥胖,人們想出了節食等辦法,但是往往效果不佳。醫生提醒,身體肥胖不一定全賴胃,也許是吃得不對,因此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正確認識肥胖極為必要。
A身高1.72米體重340斤中年男胖得只能趴著睡
11日,在哈醫大四院舉辦的『世界肥胖日』宣傳活動上,記者見到了40歲的劉丹。『其實20歲時,我的體重纔100斤,25歲那年生完孩子後130斤,隨後的十幾年體重一直飆昇,最胖的時候體重220多斤。不僅走路費勁,晚上睡覺喘氣困難,呼嚕打的震天響,上樓梯沒走兩步就喘。』劉丹說,多年前她和家人一起經營一家烤串店,每天起早貪黑,生活不規律,生意好的時候不能按時吃飯,等客人都走了再狂吃一頓,吃完就睡,體重一路飆昇。年初,劉丹膽囊炎急性發作,後背疼的直不起腰,被送到哈醫大四院普外三病房。劉昶主任為她手術時發現,劉丹的膽囊幾乎完全被脂肪包裹住。
哈市市民周浩(化名)今年33歲,身高1.72米,體重340斤,體重指數(BMI)57.46。多年來,由於嗜好吃肉,從不運動,肥胖不僅讓他整個人變得自閉、抑郁,還帶來了多種疾病,高血糖,脂肪肝。最可怕的是打鼾嚴重,好幾次差點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丟掉性命,最近幾個月只能趴著睡。為了減肥,他也曾試過節食、運動等方式,可一頓不吃飯就餓的頭暈眼花,由於身體負荷太大,盲目運動又讓他的膝關節、踝關節不堪重負,每次減肥都以失敗告終,體重反彈的反而更厲害。
B因肥胖引發腔梗、高血壓11歲孩子得上了老年病
『這孩子纔11歲,怎麼得了一身的老年病啊?』近日,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一個胖男孩被檢查出了腔梗、高血壓、高血脂。這個男孩上小學五年級,每天吃的多活動少,體重越來越大。同時,體重也在限制孩子的活動能力,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使得一個剛滿11歲的孩子體重已經達到了90公斤以上。
醫生介紹說,不久前有一個『黑脖子』的男孩來就診,孩子媽說,兒子的脖子總是洗不乾淨,一直都是黑黑的,開始她還以為孩子邋遢,可是在她的幫助下,孩子的脖子仍然是黑一圈。為了不讓同學們笑話,孩子即使在大熱天也穿著高領的衣服。該院內分泌科主任杜虹介紹,這是在內分泌科最為常見的『黑棘皮病』,也是一種多發於老年人的疾病。目前沒有臨床證實,黑棘皮病一定與肥胖有關,但是三年中因『黑棘皮』來就診的孩子清一色都是小胖墩兒。
記者在翻閱了兒童醫院內分泌科近三年的診療記錄,有500餘個孩子因肥胖而患有各種疾病,其中以黑棘皮、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為主。杜主任說,這些疾病發病時間大多集中在10歲至14歲,即孩子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除了病理性肥胖以外,普遍原因均為孩子吃得過多而運動較少導致脂肪堆積而形成。
C肥胖戒晚飯可以嗎?營養科醫生:不行
肥胖不僅影響建康,同時也影響著美觀,臃腫的身體是時尚女子不能接受的,都說『胖子是吃出來的』,於是一些市民開始以『戒晚飯』來減肥。近日,哈市市民李某來到哈醫大四院營養科就診,因為她戒晚飯已經兩個月了,但是體重連一兩都沒減掉。對此,醫生表示,身體胖不一定全賴胃,很可能是自己吃得不對。
該院營養科主任周春凌認為,致使人肥胖的食物有三種,脂肪、糖和蛋白質,因此要在減肥前一定要了解自己肥胖的原因,再科學有效的減肥。例如說,如果因為食用脂肪引起肥胖,那麼盲目戒掉主食是沒意義的,這也是一些人不吃晚飯,不吃主食,卻仍然不掉秤的原因。營養科醫生表示,碳水化合物可以成為代謝脂肪的媒介,如果嚴重缺乏將阻礙脂肪代謝,因此每天應攝入不少於總食物量40%的主食。
哈爾濱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王曉婷也表示,不吃晚飯是不科學的,無法讓各類營養參與到代謝中,因此晚飯是一定要吃的。可是如果不吃,當日午飯和次日早飯間隔時間約在16個小時,時間過長會影響到人的血糖,造成腦部缺血缺氧,因此晚飯一定要吃,但是不要超過19時,且要少量食用,以不感到飢餓為准。
D我省成年人十個超重仨醫生建議:吃喝要對運動適度纔能減肥
據了解,2015年由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發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報告顯示,全國肥胖率為11.9%,超重率為30.1%。因肥胖引發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發生率也逐年上昇,且呈年輕化趨勢。我省由於冬季寒冷,人們多高脂高熱高鹽飲食,吃喝不對加之運動不足,一直以來是超重和肥胖的『重災區』。
肥胖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外,也和飲食結構不合理、運動不足、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專家提醒,預防肥胖,從胎兒期就應開始,女性在懷孕時,要注意控制體重,定期產檢,防止生出巨大兒。嬰幼兒和青少年時期也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防止肥胖。
那麼一旦超重或肥胖,如何科學減肥呢?專家建議,對於肥胖癥患者,首先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營養與運動治療。飲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纖維;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為蛋白源。減肥膳食中應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除了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還需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充足的水分。還要改變飲食習慣,在吃東西時需要細嚼慢咽,這樣可以減慢營養物質吸收,控制能量攝入。減肥運動須強調科學性、合理性和個體化,要根據自身特點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與度。劉昶主任提醒,肥胖患者過度運動,劇烈運動易損傷關節,吃動平衡,纔能科學減重。
算一算
看你超重了沒?
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體重分級BMI指數
正常18.5-24.9
超重25-27.4
一級肥胖27.5-32.4
二級肥胖32.5-37.4
三級肥胖>37.5
此外,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和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為腹型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