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木公司雲天麻業漢麻皮稈分離車間。
黑龍江日報11月2日訊 寒意漸濃的深秋,正是漢麻歸倉的時節。
10月25日,記者來到肇州縣漢麻種植區采訪。田間已經收割的麻稈,被整齊地碼成了一垛垛,晾曬已畢,正准備運往加工廠……
10月26日,在省科學院大慶分院,記者看到寬敞的辦公大樓,整潔的實驗室,琳琅滿目的漢麻科研成果及系列產品展覽,還有院中種植的漢麻樣本……
一路上,無論是科學院的科研工作者們、肇州縣的主管領導,還是肇州經濟開發區漢麻產業園的生產人員、大慶天木工業大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營者,他們在接受采訪時都對同一個話題津津樂道:漢麻全身都是寶,皮、稈、籽、根、葉、花都可以利用。『別看這小小的一根稈兒,產業鏈可長了,紡織、新材料、新能源、功能食品、生物醫藥等領域都能應用。漢麻產業,大有可為。』
『天木』壯
漢麻加工產業筋骨漸強
走進位於肇州經濟開發區三期項目區的漢麻產業園,大慶天木工業大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屬的雲天麻業原料加工車間裡正忙得熱火朝天,6條生產線高速運轉,一捋捋麻纖維滾滾而出,分撿、打包、轉儲,環環相接,井然有序。讓記者驚訝的是,作業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的灰塵,廠長王富介紹說:『我們新上了除塵設備,是公司自己研發的。』他指著距離車間百米處正在建設中的紡紗項目工地,興奮地說:『我們的工廠還沒建好,就已經來了國外訂單!』王富在亞麻生產領域工作了40年,因為亞麻加工企業的紛紛停產而一度賦閑,如今漢麻產業生機勃發,讓他和長期工作在第一線的工人們又有了新活力。
在大慶天木工業大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裡,總經理劉鴻飛在辦公桌上擺放了該企業的系列產品。據他介紹,大慶天木集團原來從事房地產開發,2017年,在了解了漢麻產業的發展趨勢後,以該集團為最大股東,組建了大慶天木工業大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3億元,用5年時間建成百億產值的漢麻加工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全國乃至世界最大規模的漢麻生產加工基地。目前集團已完成投資5個億,規劃重點推進的項目有優良新品種和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先進的原料初加工和纖維深加工生產線、稈芯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新產品開發、先進的漢麻紗紡織及紡織新產品開發、漢麻籽葉花根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漢麻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產品開發、纖維脫膠節能減排生產工藝、果膠提取工藝8個項目。
記者在廠區看到,該企業2000噸漢麻紗紡織廠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預計11月開工。與此同時,麻稈炭粉也已經投入試生產。劉鴻飛告訴記者,生物質炭粉自動化生產線2017年12月投產,利用漢麻麻屑和玉米秸稈為原料,年產炭粉6000噸,2018年銷售額可達4500萬元,利稅近500萬元。他們的麻稈炭質量已經超越世界上最好的孟加拉炭,2019年全年產品已經預訂一空。天木集團還收購了擁有3項發明技術專利漢麻脫膠生產線的遼寧省營口新意紡織廠,可生產出國內領先水平的漢麻纖維,2017年8月合資2000噸漢麻紡紗廠成功簽約,一期項目可增加就業崗位500人。
劉鴻飛說,公司今年計劃實現銷售額2.5億元,稅金可達2600多萬元。2020年至2022年,企業將加大漢麻籽、根、葉、花綜合利用,發展醫藥食品產業、生產CBD(即大麻二酚)。目前,樣品提取已經完成,正在積極謀劃投資建廠,預計2020年前完成投產、年產CBD約100噸、當年生產CBD約50噸,按目前市場價格5000美元/公斤計算,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美元。同時還將進一步提高籽、葉、根等利用水平,開發麻籽油、保健品、休閑食品等產業鏈。對漢麻皮稈根葉花的全效綜合利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以及市場競爭力。
園區興『三產』融合克堅『一頭一尾』
在肇州縣政府,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志輝介紹說,漢麻產業的難點在於『一頭一尾』。為此,肇州縣在發展漢麻產業過程中,立足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明確提出以鏈條思維抓漢麻產業,堅持內生外引相結合、吃配銜接相互補、種產銷同步發展原則,並引進大慶天木集團漢麻項目。
在推廣種植方面,該縣與大慶天木工業大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雅戈爾集團寧波漢麻生物科技公司、山西綠洲公司等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單,2017年全縣漢麻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今年,隨著漢麻產業鏈的不斷挖掘完善,還輻射帶動了林甸、杜爾伯特、安達、肇源、大慶大同區等周邊市縣農民種植漢麻,區域種植總面積達到15萬畝。肇州縣采取輪作式種植,地租比玉米上浮250元左右,農民在自有土地種植漢麻,每畝平均收入約1040元,扣除生產成本、畝純效益可達到700餘元,高於玉米等作物種植效益。同時,漢麻加工項目可帶動周邊500餘名群眾就業,人均月工資達3000元以上。
『種漢麻讓我們挺省心,從種到收,包括日常的管理和機耕設備提供,都由公司派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一條龍式服務,而且是訂單銷售,收入穩定又不操心,大家對這個項目挺看好。』肇州農戶金雪松說。2017年,他種植漢麻300餘畝,今年又增加至670畝。
為了保證漢麻高質高產,肇州縣與省科學院大慶分院還就發展漢麻產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關專業需求機構還將肇州作為其漢麻實驗基地,在漢麻選種、田間管護、疾病防控、露浸脫膠等10多個方面給予技術支持,實現全程專家化指導、機械化作業,為發展漢麻種植和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橕。
三產融合的產業鏈條在不斷延伸……
已被肇州列為扶貧項目的『襪子小鎮』,由天木集團統一為貧困農戶提供織襪設備和原料紗,農戶居家生產加工,成品由企業回收銷售,農戶日收益100元以上,該項工程一期計劃合作500戶。
用漢麻麻屑制作的木耳菌包具有抗菌等諸多優勢,肇州據此將建設一批『木耳村』,由企業無償為貧困戶提供菌袋,定期回收,助力脫貧攻堅。
采訪中,記者遇到剛剛帶隊從湖南瀏陽調研回來的肇州縣委書記王恩龍。他告訴記者,由於漢麻炭的品質適合生產火藥,天木公司已簽約,產品供給湖南瀏陽黑火藥行業協會。肇州縣趁勢跟進,目前正在和湖南等地的鞭炮企業洽談,謀劃引進現代化鞭炮生產項目,進一步延伸漢麻產業鏈條。
科技強創新驅動『千億市場』前景可期
漢麻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農業增產增收、工業提質增效、環保生產、新技術生產工藝與產品研發、綜合利用等方方面面,科技的推動與支橕至為關鍵。
10月26日,記者來到為肇州漢麻產業園提供技術支橕的省科學院大慶分院。在展示室裡,院長孫宇峰介紹說,該院致力於亞麻、漢麻研究達45年,不僅成功選育出9個不同類型的漢麻新品種,還在工業大麻品種的佔有量和育種水平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同時,在漢麻種植機械、後續產品研發等諸多方面,位處國內先進行列。
總工程師田玉傑告訴記者,省科學院大慶分院在技術和人纔上與國際接軌,目前與烏克蘭農業科學院、加拿大阿爾伯塔技術創新未來研究院、白俄羅斯科學院等麻類育種、綜合利用方面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先後成立了『中烏麻類作物研究中心』『中加麻類作物研究中心』和『中白麻類作物研究中心』。此外,該院與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等國內多家高水平的專業研究機構,聯合開展了漢麻良種繁育、鹽鹼地漢麻生態產業和區域環境修復研究、中國麻類種質資源庫黑龍江分庫的聯合建設等系列工作,並先後建立『黑龍江省麻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黑龍江省中國科學院王志春研究員鹽鹼地漢麻生態產業研究工作室』等高水平研究平臺,構建了系統的漢麻新品種培育體系。
在大慶分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漢麻課題組活躍著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潘冬梅是漢麻新品種選育項目負責人,她介紹說,漢麻常規育種有三道難題,相繼得到破解:一是隔離難,漢麻天然雜交率高,影響種子純度,課題組通過田間網式隔離和溫室無紡布隔離,成功破解了這道難題;二是脫毒選育,課題組與烏克蘭農學院的專家共同研發了快速檢測、薄層分析和液相檢測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出四酚含量接近於零的漢麻品種,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三是伴生性,課題組通過多年研究,成功破解了大麻二酚與大麻四酚的伴生性難題,培育出二酚含量超高、四酚含量卻只有0.026%的龍麻1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看似『炫酷』的科技成果背後,總有著科研人員艱辛的付出。負責漢麻資源推廣的韓成偉告訴記者,為了良種的推廣和利用,他常年奔波在省內13個漢麻試驗點,在一次開車去漢麻基地時,由於過度疲勞,連車帶人翻進溝裡,車都報廢了。他笑著說,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田間地頭度過的,每天工作12個小時,晚了還要睡在基地,所以真是比農民更像農民!
在省科學院參與制定的《黑龍江省漢麻產業經濟潛力增長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字:目前中國種植漢麻4萬公頃,居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我國漢麻種植面積將達到66.7萬公頃,可實現100萬農民就業,增收1000億元,有望使300萬貧困人口脫貧。我省目前是全國漢麻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2016年種植2萬多公頃,佔全國種植面積的60%左右。近幾年,國家加大對漢麻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將為我省漢麻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契機。
采訪中,記者看到了我省漢麻產業令人振奮的前景:
國家相關部門正在進行深入考察,擬將天木集團制炭標准作為全國制炭行業標准;
在麻屑再利用方面,天木集團將引進合作企業建設年培育6000萬袋菌包生產加工項目,廢棄後的菌包再回收、加工成炭粉,實現『吃乾榨淨』和麻屑價值最大化;
繼續延伸紡織產業鏈,除發展紡織品、無紡布、醫用三大系列終端產品外,同時謀劃開發高端麻紡制品,出口韓國、日本、意大利,牽手雅戈爾集團,謀劃開發漢麻高端服裝產品。
龍江漢麻產業『巨龍』,身姿初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