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訊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的各行各業,「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當時的主旋律,種業也不例外。』王新江是我市種子管理處副處長、推廣研究員,從1987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至今的3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農作物種子技術和新品種推廣工作,基本上經歷和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歷程。
王新江告訴記者,種業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978-2000年是初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四化一供』,即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和有計劃組織供種的原則。2000-2011年是市場化探索階段。2000年出臺的《種子法》,正式結束了中國種業壟斷經營的歷史,種子經營進入正常的市場競爭新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我市縣級國有種子公司與管理部門分離,政企分開,同時進行體制改革,組建股份公司等。總之,隨著國有公司退出、改制等,我市個體種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2011年至今是改革深化階段,也是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新階段。這一階段,我市種業發展進入轉型期,並向質量型轉移,有生產、經營資質種子企業由28家減少到目前的14家。
『在改革大潮中,我市種業發展演變歷程與其他各地大同小異,但取得的成績卻是可圈可點的。』王新江表示,經過40年的發展,我市培育出了『富爾農藝』、『鵬誠農業』、『鑫豐種業』、『齊山種業』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種業品牌,其中齊齊哈爾富爾農藝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地市級民營企業,2017年全國種業16強,連續兩次被評為中國種業骨乾企業。我市良種供應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供種率由90年代的15%達到如今的85%以上,實現了精選加工、包裝和標牌銷售,其中雜交玉米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從2011年至今,我市種子企業育成自有品種權的農作物品種中,僅玉米品種就有55個,自主育成品種佔45%,其餘為合作育種,育成品種數是前10年的總和的6倍多。目前我市用的『富爾116』、『富單12』、『齊玉6號』、『眾單3號』等玉米品種,就是我市種子企業育成的,這些品種正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作用。
齊齊哈爾市種業從無到有,在不斷改革中發展壯大,為我市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種子供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數據顯示,我市糧食單產由1978年的114.7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335.7公斤,提高了192.6%,培育良種貢獻率超過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