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7日訊 (孫佳岩 記者霍梟涵) 『的確是有腳踏實地的感覺,這秸稈方磚很實啊。』23日,在綏化紅光農場一條正在施工的侵蝕溝復墾項目現場,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駐農墾總局國土資源局正在此處舉辦墾區侵蝕溝綜合治理觀摩研討會,參會人員紛紛走進溝內,親身感受用秸稈填充後的溝底實度,對腳下的秸稈方磚產生了興趣。

觀摩現場。省自然資源廳提供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教授張興義向大家介紹,『我們經過多次實驗最終選定將秸稈進行大小適中的方形打捆,結合木樁鋪設於溝底,上面覆蓋土方填充的方式,在確保密實度的前提下,即適於擺放,又適於施工,應用以來效果非常好』。
『這一條是三年前的項目,從斷層我們可以看到秸稈沒有發生變化,實踐證明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是可行的。其實在1999年我們在水利治理方面就運用過類似的方法,這種方法修復的土地使用二十年不成問題。』張興義說:『但一定要做好秸稈下面的暗管排水,這是項目成功的關鍵』。
據了解,侵蝕溝是線形伸展的槽形凹地,不僅會破壞黑土層,蠶食耕地,降低土地利用率,增大機械作業難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頻發,降低糧食產量,對耕地有著嚴重程度的破壞。由於高墾殖率加之近百年高強度開發利用,黑土發生了嚴重退化,佔耕地60%以上的坡耕地發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以及作為土地退化最嚴重表現的溝道侵蝕。據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東北黑土區侵蝕專項普查,東北黑土地區現有長100米以上的侵蝕溝29萬餘條,60%以上發育形成於耕地中。
就如何科學合理的修復侵蝕溝,省農墾總局多次考察借鑒並邀請專家共同制定最佳方案,不斷在實踐中完善,並取得良好成效。紅光農場副場長徐俊軍介紹說,紅光農場現有侵蝕溝160餘條,此次侵蝕溝治理29條,總長度為4.083公頃。通過侵蝕溝治理,新增加耕地2.6公頃,侵蝕溝兩側恢復耕地3.62公頃。治理完成後將使侵蝕溝兩側的耕地連片,有利於大型機械作業,減少了職工種地成本,提高了糧食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