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肖遠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也進入了新階段,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思想解放作為改革先導,對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思想大解放引領改革大突破。
思想大解放的前提,是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的思維只有立足於實踐,纔能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思想解放的歷史作用,就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分析和研究問題,達到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和能動性改造。思想大解放是通過打破習慣思維和主觀偏見束縛的堅冰,使主觀世界的思想觀念正確反映變化了的客觀世界。因此,必須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滋養。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無限的,人的認識就其具體實現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發展而言又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決定著思想解放永無止境。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纔能認識到什麼程度』。人的認識能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是有限的,人類不可能窮盡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需要隨著新的社會實踐的發生、發展不斷深化認識,思想解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
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表明,任何一次社會變革,都是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中國改革開放就是一次打破思想禁錮、破繭成蝶的偉大社會實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呼喚新的思想解放,以思想大解放贏得改革大突破,纔能不斷開創發展新境界。具體到江蘇,就是要對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紮紮實實把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向縱深推進,克服慣性思維、速度情結和路徑依賴,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解決高質量發展中的問題,以思想大解放的新成效不斷開闢江蘇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實現改革大突破,關鍵是通過突破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推動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使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整體效應。在實踐中,我們必須堅持以思想大解放為引領,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為遵循,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個辯證關系。
一是『改什麼』與『不改什麼』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改革推向深入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共識,改與不改已不再是問題,而堅持什麼方向的改革則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大問題。方向對了,改革就能在正確道路上順利推進;方向偏了,改革就會走向邪路而最終失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必須長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改,需要改的主要是與實現階段性發展目標不相適應的體制及其具體制度。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不能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不顧國情照抄照搬別人的制度模式,這樣就會落入『西化分化陷阱』。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改什麼』與『不改什麼』問題上,需要『改的』就要堅決改,『不改的』就要堅守住,『改的』是以『不改的』為前提和保證,『不改的』是通過『改的』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是『立治』與『施治』的辯證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系統地改革和改進,實行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因此,要樹立全局意識和系統思維,把改革看作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工程,將各個系統與系統之間、每個系統內各領域之間的改革內容、方法和進程緊密聯系起來,統籌謀劃改革的實施方案。『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在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既要避免平均用力、齊頭並進,又要防止單兵突進、顧此失彼,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只有注重改革決策的系統性、改革實施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纔能做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三是『改革』與『法治』的辯證關系。改革的重點是『破』,法治的重點是『立』,二者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互動並進。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改革強調創新性和突破性,要求敢為人先、敢闖敢乾;法治強調確定性和規范性,要求依法決策、依法辦事。改革在推動經濟社會中發揮動力作用,法治在維護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保障作用,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異性。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與法治二者之間的張力和矛盾,就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協同推進改革與法治。一是立法引領改革。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二是立法授權改革。凡屬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三是立法確認改革。對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盡快上昇為法律,對改革成果進行確認。四是立法消除改革障礙。對不適應改革的現行法律法規,及時修改或廢止,避免過時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絆馬索』。
四是『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辯證關系。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通過經濟發展『做大蛋糕』;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應當能夠把『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統一起來,但在實踐中二者的統一又不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做大蛋糕』不意味著收入差距會自動縮小,『分好蛋糕』也不是要搞平均主義,實質上反映的是生產與分配的關系。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調動勞動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進而把蛋糕做大,分配對生產的反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會起巨大效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乾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通過改革調適生產與分配的關系,通過改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時促進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作者: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