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波瀾壯闊黑土地 欣欣向榮40年】40年,龍江人餐桌之變
2018-12-18 07:05: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萌 張凝瑋 馮平 傅力 邱成 蘇強

1986年,鐵力市民端著熱氣騰騰的菜餚。

1985年,華梅『賽克』面包入爐。

2018年11月,西餐受到廣大市民青睞。

2018年,雙鴨山市集賢縣花園社區張凝瑋三代同堂舉辦家宴。
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民以食為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解決溫飽是重中之重。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昇,黑龍江人對『吃』的追求也在不斷改變。
改革開放之初,物資供應緊張,米面油都要憑票憑證供應,吃肉被稱為『打牙祭』。在哈爾濱的街道上,糧店是個熱鬧場所,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從糧店拿回的糧食中,粗糧佔多數,細糧為少數。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省經濟的繁榮,黑龍江人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老百姓的菜籃子開始豐富起來,人們肚子裡的『油水』越來越足。哈爾濱的街頭一家家水果店、副食品店生意紅火,下館子也開始成為一種趨勢和時尚。
如今,大魚大肉已經不再是人們的追求,『吃好』纔是人們關心的。龍江人的餐桌上,綠色有機、營養健康、食療養生的食品越來越流行。哈爾濱的超市裡,標注著綠色有機的果蔬價格要比普通產品高出很多,但仍阻擋不了人們購買的熱情。
不同的年代,黑龍江人的餐桌有著不同的記憶。從吃不飽到能吃飽,從填飽肚子到吃出花樣,從講究營養到吃出文化……
餐桌上的變化,也記錄著龍江大地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
責任編輯:李玥
熱點新聞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