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富錦市洪洲村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紀實 讓村民共享『產改』紅利
2019-01-08 10:14:5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億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月8日訊 隆冬時節,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富錦市西南35公裡處的別拉音子山腳下的洪洲村。原木搭建的村門上,『山水田園洪洲村』的紅字牌匾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放眼望去,潔淨的水泥路通往栽滿果樹的家家戶戶。頗具鄉土風情的餐館、造型別致的公共衛生間、石頭鋪就的停車場、風格獨特的農貿市場和休憩木制涼亭等構成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誰能想到,眼前這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曾是長期被行路難、致富難困擾的省級貧困村。而今,村門兩側『濕地芳洲率先振興文明村,錦臺富路同奔小康幸福人』的對聯,正是洪洲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動下發生巨變的真實寫照。

  『產改第一村』共享改革『紅利』

  2018年12月14日,對59歲的王國林來說,這天非同尋常。一大早,他和老伴來到村委會的洪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大會現場,和全村653名股東一起領取『產改』後的第一次分紅。

  一捆捆現金整齊碼放在鋪著紅色金絲絨的桌面上,一曲歡快的《今天是個好日子》道出了現場人的心聲。

  面對股東們期待的目光,洪洲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董事長李平芹代表董事會深情致辭:『這是我們村在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體股東共享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的一件喜事……』

  2018年4月2日,洪洲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為富錦市的『產改第一村』。『產改』讓全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僅半年,洪洲村便創建了全市第一家南果北種基地、第一個村級公共衛生間、第一個村級停車場、第一家村級供銷綜合服務站、第一家多功能村委會、第一家村級農貿市場和錦山鎮第一個收入過百萬村及全市第一個分紅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等『8個第一』。全村的固定資產由原來的359.4萬元增加到938.99萬元,新增579.59萬元。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69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山水田園』新農村的歷史性跨越。

  李平芹又細數了收入和分配賬:合作社代耕大豆收入51.08萬元、機動地及新增土地收入38.1萬元、采摘園收入9.09萬元、農家樂的租金收入5萬元……合作社總收入103.27萬元,扣除各類支出後,淨收益198510元。按照合作社章程,收益的70%拿出來分紅,653名股東每股能分到213元的紅利。

  分紅大會上還對推選出的6位先進人物頒發了『致富大咖』和『勵志明星』證書。『致富大咖』宮喜雙說:『活了半輩子,頭一次拿到村裡發的分紅錢,我要把它紙包紙裹地保存起來,留作紀念,因為這筆錢是黨的好政策換來的。今後我要更積極地參與村裡的各項事務,就像愛護自己家一樣來愛護村裡的一切。』

  『8個第一』展現『洪洲速度』

  自2017年6月富錦市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後,作為富錦市8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的洪洲村搶抓機遇,全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他們將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定位在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產業上,並創新探索出『社會投資主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股東』利益緊密相連的股份合作新模式,激發了集體經濟活力,全面開啟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翻看洪洲村2018年大事記,半年間創造的『8個第一』記錄著『產改』後的『洪洲速度』。

  4月16日,采摘園項目開工;5月18日,停車場、公共衛生間、多功能村委會、大樹下農貿市場、文化牆等項目同時啟動;20日,光伏發電項目開工;6月16日李家面館開業;8月18日,新建和改造的15個項目全部投入使用。

  李平芹告訴記者:『這些項目的建成,不僅徹底改變了洪洲村的模樣,也讓村民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村民作為股東在從股份中分紅的同時,還通過向農家樂出售自產的蔬菜、豆腐、禽蛋、山產品等食材及利用農貿市場平臺銷售毛蔥、大蒜、雜糧、煎餅、酸菜、蘑菇等各種農副產品實現增收。村民和貧困戶通過在采摘園、百果園、農家樂及村裡的基礎設施務工實現增收42萬元以上。

  『產改』,在使村民成為參與者和受益者的同時,也讓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嬗變。

  洪洲村依山傍水,北靠別拉音子山森林公園——北國第一錦臺,南臨龍江最美濕地——國家4A級黑魚泡濕地公園,且是通往兩大旅游景區的必經之路。發展旅游產業,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如何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盡快完善『吃住行游娛購』設施,讓『過客』變『游客』已成當務之急。

  搞建設,錢從哪裡來?定項目,市場前景、股東收益如何保障?包村的市鎮領導、駐村工作隊與合作社董事會經過深入探討形成共識——『以獎代補』資金用一塊、引進社會資本補一塊、村裡資產折股入一塊。『三個一』的融資機制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風險共擔、獨立核算、按股分紅』的運營機制,使困惑、疑慮迎刃而解。

  於是,臨街的老村委會以村集體資產入股的方式,由村民投資改造成『二玲子羊湯館』。隨之,『山水農家院』『李家面館』等各具特色的農家樂便通過承包、入股、聯營等各種合作方式相繼開張迎客。同時,環境美化、功能提昇工程迅速鋪開。3200棵果樹栽種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後和街道兩旁;功能齊全的高標准公廁、展示人文歷史的文化牆、多功能村委會一氣呵成。僅40天,全長1400米的景觀路、1500平方米的停車場全部用石頭鋪就且都是通過村民自願的義務勞動完成。

  打造山水田園村助力鄉村振興

  洪洲村旁聳立在同三公路一側的擎天柱廣告牌上,傳統的口號式標語被『山水田園洪洲村、邀君把酒話桑麻』的宣傳語換下。這一小小的改變不僅讓路人眼前一亮,更是洪洲人觀念更新的體現。

  他們確定了以濕地、錦臺景點為依托,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豐富景點內涵,把洪洲村打造成山水田園鄉村旅游新景區的思路。

  圍繞『現代農業+旅游』,以洪洲村為節點,打造一條北通錦臺、南接濕地,集采摘、觀光、體驗、休閑於一體,全長5公裡的生態農業長廊。通過對已建成的『百果園』、沙棘果種植基地、農家樂、農貿市場等項目實施有效管理,將其打造成采摘體驗區、民俗體驗區、農產品交易區,增強景區吸引力。『百果園』將在現有40棟采摘大棚基礎上,再建20棟大棚、2棟日光節能溫室,實現錯季發展。同時,新建一處佔地75畝的花海,栽種高端花卉,打造婚禮攝影基地。此外,特色民宿選址、全市第一個WiFi等一個個『增功能,強服務,豐業態』的旅游產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加快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步伐,是洪洲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中的一大亮點。

  緊鄰洪洲村的黑魚泡濕地,每年自然生長的蒲草、蘆葦『泛濫成災』,無處消化。加之全市農作物一年產生的幾百萬噸秸稈和『半年閑』的農村勞動力,發展草編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前不久,包扶洪洲村的富錦市領導帶領鎮、村相關人員赴國內知名的草編產業基地——山東省博興縣灣頭村實地考察並與當地相關部門達成合作意向。錦山鎮鎮長林廣友告訴記者:『2017年灣頭村草編銷售額超過3個億,這給我們發展草編增添了信心。』近期,合作方將派人到洪洲村考察並組織村民進行編織技法培訓。

  幾年前,『洪洲』是貧困村代表,而今,是鄉村振興的典范。『產改』,實現了全村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共進共融。『村黨支部凝聚力更強了,村乾部說話更「好使了」。』李平芹說。

  富錦市委書記趙勵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洪洲村的實踐,不僅激發了集體經濟活力,使農民獲得了穩定的增收致富途徑,也為全市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現實樣板。』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