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問政問計問需之政協委員談】保護黑土地 端牢『中國飯碗』
2019-01-14 11:1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英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14日訊(記者 孫英鑫) 我省是農業大省,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如何保護好、管理好和利用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月13日下午,東北網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專訪了部分省政協委員,看一看他們有什麼好建議。

  多年的重用輕養已經讓黑土地的承載能力亮起了紅燈。黑土地變薄、變黃,加強保護刻不容緩。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14組(農業)小組會議現場。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省政協委員、望奎縣禮博士粗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禮廣輝建議,政府應出臺政策,推廣減肥增效方案,秸稈還田保護耕地,杜絕水土流失;杜絕化學污染,以生物防治為主,減肥減藥,推廣生態農業,通過做好土、肥、水、種、收等環節,促使田園養生產業鏈條的延續;土壤保護應以合作社為基礎,多個基點連成一個面,將多個面連成一體;把出臺秸稈禁燒、離田利用的方案和鼓勵政策落實到底。

  『近年來由於土地過度耕作經營,以及單一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層板結?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耕地與地力提昇勢在必行,保護耕地與提昇地力主要措施之一是秸稈還田,』省政協委員、通河縣富林鄉五合水稻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李久明說,秸稈通過還田,使土壤有機質穩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增加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減少化肥使用量,以達到保護耕地與提昇地力的目的?實施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通過糧豆輪作套作、固氮肥田、恢復發展綠肥,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昇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用量。

省政協委員禮廣輝接受東北網專訪。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2017年,綏化市海倫市被確定為黑土地保護整建制推進試點縣。該市前進鎮雙泉村萬畝有機雜糧基地原來是低窪易澇的中低產田,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指導下,他們利用當地秸稈、牛羊糞便等資源,同時積極清理河淤溝淤作為基質,按照一定比例堆漚有機肥,拋灑還田,土壤肥力顯著提昇,其中,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耕作層厚度達到30cm以上。通過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提昇了農產品品質,目前,海倫市綠色、有機認證產品達到30個。

  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國惠工程造價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遲本毅說,黑土地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農耕土地資源,耕地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省應未雨綢繆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他建議:創新耕地保護模式。結合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和減少庫存,按照我省制定的《全省2018年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實施方案》加快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工作。堅持用地與養地結合、種植與養殖結合、工程與農藝結合,實現穩固糧食產能和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加強農家肥的開發與利用。深入開展廢棄農作物、畜禽糞污等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研究設立財政補貼專項資金。通過立法,鼓勵農民科學合理施肥,按照『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要求增施有機肥和農家肥。

  黑土地保護事關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省政協委員、省農墾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穆娟微說,黑土地保護要從休耕、秸稈還田、減肥減藥和治理水土流失等處著手,農業科技工作者應積極參與,為保護黑土地獻計獻策。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發力——東北網2019黑龍江兩會融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