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種好『中國糧食』端好『中國飯碗』
2019-01-17 10:34:0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晨曦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毫不放松糧食生產,為『中國飯碗』『中國糧食』提供堅強支橕。2018年,我省糧食總產達1501.4億斤,實現『十五連豐』。這正是我省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來,取得的顯著成果。近日,糧食安全等相關話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如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積極建言獻策。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昇糧食品質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我省對全國糧食安全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鞏固糧食生產大省地位,保障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代表委員們認為,應繼續穩定和保障糧食生產與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昇糧食品質。

  省人大代表姜宇峰認為,要通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合、藏糧於服』等手段來保障新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在『藏糧於地』方面,要推進高標准生態農田建設,落實和推進農業『三減』,實施合理輪作休耕,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藏糧於技』方面,要繼續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加快優質品種培育、高新科技推廣,提高科技貢獻率與農業機械化率;在『藏糧於合』方面,要以合作化經營為目標,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合作化、規模化讓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在『藏糧於服』方面,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省政協委員李應文說:『要以糧頭食尾為切入點,農業結構調整由生產主導向消費市場主導轉變,由過去注重總量生產向注重質量、結構、效益轉變,破解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低難題;要以農頭工尾為方向,產業體系建設由過去單純抓一產向二三產融合轉變,破解農業對地方經濟帶動力不強難題。』

  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實現最佳種植效益

  近幾年,隨著國家糧食收購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我省廣大農民從固有的傳統思想中解放出來,從只顧低頭種地到抬頭看市場,把田間地頭的糧食帶出家門,為自己的糧食謀求更好的出路。

  姜宇峰代表認為,結構調整要圍繞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發展高效農業產業,規范畜牧養殖產業等,適當擴大雜糧或雜豆的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優選高品質品種。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規模化經營,統籌解決產量和質量的關系,實現最佳種植效益。開展公共農產品營銷活動,建設農產品電商平臺。

  王金會代表說,2019年,圍繞市場需求,按照『穩玉、控稻、擴豆、增經』的思路,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擴大蔬菜、食用菌、鮮食玉米、馬鈴薯等高質高效作物種植面積。全力打造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高質量農產品和高品質食品品牌,提昇綠色有機食品發展水平。

  確保『大糧倉』質量至上綠色興農

  作為農業大省,保證糧食安全義不容辭。如何使龍江『大糧倉』地位更牢固?代表委員們認為,今後要在糧食生產中確保糧食質量、堅持綠色興農是基本要求。

  農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打破以量取勝傳統思維,實現由總量提昇向質量效益提昇轉變。李應文委員認為,首先要強化源頭管控,走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農業『三減』,進一步加大農產品『放、管、服』改革,加快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健全完善全過程全產業鏈監管,防止以一地一域單打獨斗和無序競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納入市、縣、鄉人民政府績效考核范圍。

  顏萍委員說:『國家應該提高農藥的生產標准,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扶持低毒或無毒無殘留的藥企,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進入市場,從源頭上抓起。建立完善的檢測檢驗體系,設立相應的農產品市場准入門檻。從源頭上堵,從農產品市場准入上截,纔能有效地管控好農藥,保護好土壤。』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發力——東北網2019黑龍江兩會融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