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旭明在工作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黑龍江日報1月22日訊 體態各異,形狀大小不同,顏色也不同的小生命在游來游去,它們彼此之間還存在捕食關系,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大的細胞吃小的細胞,大的纖毛蟲吃小的纖毛蟲……這就是潘旭明顯微鏡下生動的微觀世界。
潘旭明現任哈爾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原生動物多樣性、系統學與水產養殖病原纖毛蟲等方面的研究。
2015年博士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後,潘旭明攜愛人一同作為哈爾濱師范大學引進人纔,回到家鄉。『我是雙鴨山人,東北地區關於纖毛蟲多樣性的工作一直處於空白的狀態,我因此也十分好奇家鄉這片土地到底由什麼樣的物種組成,對這片綠水青山和淳朴人們的生活活動有什麼樣的影響。』潘旭明說。
帶著這樣的信念,潘旭明在哈師大開啟了自己新的科研征程。『微觀的世界奇妙而多彩。』提到自己的專業,潘旭明總有說不完的話,『纖毛蟲原生動物是一類單細胞的生物,它們種類繁多,能夠廣泛分布於江河湖海、土壤以及寄主體內。它們大小通常10~100微米左右,肉眼無法看到,因此觀察它們要借助顯微鏡或解剖鏡。草履蟲和四膜蟲便是纖毛蟲的著名「代表」。』
潘旭明目前的主要工作是調查東北地區纖毛蟲的種類和數量,包括松花江流域的自由生活種類和水產養殖的病害纖毛蟲,及纖毛蟲在環境檢測、污水治理以及病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數年如一日地用心科研,經常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一整天,過度用眼使得潘旭明的眼睛時常腫痛,各種眼藥水不離身。『每年要進行近百次的樣品采集和細胞分離實驗,「蟲子不等人」嘛。』潘旭明笑著說,『每發現一個新的種類,可能都需要通宵完成對它的分離、培養、觀察、拍照、固定、染色及數據統計等各項工作。』正是經過這些努力,目前潘旭明及他帶領的學生已累計詳細鑒定松花江流域纖毛蟲原生動物百餘種,提取並保存基因組DNA65種,向DNA序列數據庫提交序列72條,建立3個新屬,12個新種,17個國內新紀錄種,對23種長期模糊不清的已知種類進行詳細的重新描述且提供新定義,並對兩科14屬的系統地位進行了分析及重新探討,厘清了二十餘近緣種親緣關系。潘旭明的研究填補了全球范圍內高緯度地區纖毛蟲在區域和生境上的『空白性』,並且是對淡水纖毛蟲原生動物生物資源庫的修訂和極大補充。
『搞科研是一條很辛苦的道路,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潘旭明說,『我也時常把自己的科研經歷分享給我的學生,告訴他們要每天固定時段要求自己學習,也許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斷,但是要學會合理調節。』
剛過而立之年的潘旭明,和學生之間年齡差距較小,『我願意把我的人生經驗分享給他們。』潘旭明說:『老師是引路人,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當我博士畢業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導師之後纔猛然發現導師對自己的幫助有多大,我很感謝自己的導師。也許在這個階段學生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時候不知所措,一旦生活給了一點壓力,就會有人因此失去了信心,必須有直面壓力的勇氣和自信,纔能走向廣闊天地。』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瞄准這一類小小的『纖毛蟲原生動物』,潘旭明的研究成果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人們也認識到了這類生物的研究對於松花江水環境生物檢測和水產養殖病原鑒定與防治方面的關鍵性,以及對黑龍江『綠水青山』的環境保護和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敦品勵學,弘毅致遠」,不僅是對師范學子的要求,更是對我們每一位在職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要求。現在都在講「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在我看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最好的奮斗。』潘旭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