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2月9日訊 五個小孩兒,穿著東北的特色服飾,每個人或抱或扛一種糧食作物,表情天真可愛,幸福快樂。這是黑龍江省遼金源陶瓷有限公司高級技師王琦創作的東北福娃系列之一『五谷豐登』,表現在豐收季節孩子幫助父母搶收稻谷時喜悅歡快的情景。
1965年出生的王琦,是我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王琦自幼與泥結緣,以家鄉依安所特有的五色土為原料,潛心創作粗陶泥塑作品,並被授予『中國傳統工藝大師』、首批『齊齊哈爾市工藝美術大師』、齊齊哈爾市首屆『鶴城工匠』、黑龍江省2017年度『龍江工匠』和第十四屆『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
粗陶泥塑打造東北特色名片
『我從5歲開始就接觸泥巴,姥爺和舅舅是「瓦盆匠」,常和泥巴打交道,能夠燒制出各種花盆、瓦盆等器皿。』王琦感慨道,『可以說,姥爺是我的啟蒙老師。』
王琦真正的創作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粗陶泥塑是我國東北地區獨有的泥塑文化,它的創作主要來源於民間現實生活,集中體現東北地區民風民俗,反映東北人粗獷豪邁的性格特點,在它身上鐫刻著這片黑土地的發展和變遷,本地的陶土、文化題材加上本地的藝術家,三者融合在一起,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藝術表現形式。』王琦說。
王琦以原礦高嶺土做原料,設計出具有東北特色的器形、釉色,靈活組合後形成獨具一格的瓷器,將其命名為『黑龍瓷』。『「黑龍瓷」現在有瓶、鼎、茶具等形式,個性化設計,新穎有趣,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王琦說,『黑龍瓷的研發不僅填補了我省無本土瓷的空白,還為東北藝術瓷石爭得了一席之地。』2011年,粗陶泥塑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琦也被認定為粗陶泥塑傳承人。
粗陶泥塑在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屢次展出、廣受熱捧。『每次參加展會,我的泥塑作品在前三天基本都被搶光。近年來,我制作的陶塑作品開始受到海外關注,來自英國、印度等國家的游客會買很多當作紀念品帶回國,他們都覺得這些泥塑作品特別有中國味道。』王琦十分自豪地說。
取材生活推動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2017年依安縣舉辦首屆陶瓷文化節。身為陶瓷節組委會成員的王琦,不僅要負責省內陶瓷大師的邀請與文化節的場館布置,還要在藝術節現場帶領學生進行泥塑表演。為展出的作品有鮮明的東北特色,一個半月內要完成並燒制出『東北八大怪』系列作品。時間緊任務重,王琦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陶瓷文化節圓滿成功,王琦卻因勞累過度住進了醫院。『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可以和創作相提並論,只要開始創作,我的世界裡就只有泥巴和刻刀。為了能傳神地把握每一個人物細節,我經常會去大街小巷觀察生活,有時為了能看清一個人物的表情和細節,我可以在馬路上觀察一整天。』王琦說。
走進王琦的家,就仿佛走進了一間藝術館。各種造型的粗陶泥塑讓人目不暇接。在觀賞間仿佛能聽到東北大嫂爽朗的笑聲,聞到東北爺們抽煙袋所散發出的煙草的味道,灶臺邊還燃著爐火……就是這些從北大荒故事中提取的情節、從東北民俗中截取的片段,讓王琦在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闖關東系列、改革開放系列等7個系列的作品。隨著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王琦開始推動作品批量生產,並致力於推動泥塑作品的銷售。『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泥塑藝術,並喜愛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將藝術品變成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居家裝飾品、日用品。』王琦說。目前王琦創作的《東北福娃》《擼起袖子加油乾》《黑龍江古代將軍》《東北兒童游戲》《東北八大怪》系列陶人、瓷人已投入批量生產。
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2005年王琦陶藝工作室正式成立。『成立工作室對我而言意義重大,環境寬敞明亮,設備齊全,適合陶瓷研究與創作。』王琦說,『有了工作室就有了帶徒弟的場所,能更好地把陶瓷技藝傳承下去,同時又起到了宣傳、普及的作用。』
在王琦的徒弟中,有一位叫張金煒的聾啞人。『她是縣裡重點扶貧對象,聽不到聲音,也不會說話。』王琦介紹道,『由於溝通上存在障礙,我讓她准備兩個筆記本,一本為學習筆記,一本為思想心得筆記,4年時間她寫了4本學習筆記和2本心得筆記。每一個簡單的制作方法用語言表述只需要1分多鍾,但寫下來讓她理解需要20分鍾。』王琦為此付出了很多,但所有努力都沒有白費。2016年首屆黑龍江省陶瓷設計大賽中張金煒的作品獲得銀獎,張金煒本人也獲得了2017年齊齊哈爾市陶瓷藝術大師稱號。
談及對龍江工匠的理解,王琦說:『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完美是我對「工匠」二字的理解。在未來繼續帶好徒弟、做好教學工作、傳承技藝文化、為陶瓷產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纔,打造地域陶瓷品牌是我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