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3日訊 近日,在牡丹江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博物館,身著滿族服飾、頭戴精美頭飾的渤海靺鞨繡第5代傳承人蔣麗娜,正在挽針引線地創作渤海靺鞨繡作品,趕制來自北京、深圳等地的訂單。
蔣麗娜告訴記者,渤海靺鞨繡使用的是柞蠶絲,絲線較桑蠶絲更粗,折光面積大,疊加的層數多,通過換線來展示明暗過渡,遠距離觀賞時,視覺衝擊力非常震撼。近兩年,靺鞨繡的作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為迎接春節,她們在刺繡作品中加入『福』的元素,色彩用了喜氣、祥和的顏色,深受顧客喜愛,已經成為大都市裡搶手的年貨。
2007年高中畢業後,蔣麗娜開始學習渤海靺鞨繡,並與渤海靺鞨繡結下了不解之緣。通過認真向師父孫艷玲請教、學習,她漸漸地熟悉、掌握了渤海靺鞨繡的針法。加入渤海靺鞨繡隊伍後,她不僅收入逐年增多,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目前渤海靺鞨繡作品已經在俄羅斯、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展或銷售。
美好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通過鑽研渤海靺鞨繡,蔣麗娜走出家鄉、走出國門,用雙手繪就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她的事業蒸蒸日上,整天琢磨如何做好渤海靺鞨繡的傳承工作,將渤海靺鞨繡這一民族刺繡藝術,融入現代化元素,不斷發揚光大。
『我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時,還要讓更多的繡娘過上好日子。』蔣麗娜說,目前,她所在的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有合作型繡工1000多人,其中包括下崗失業群體、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校就讀女大學生及殘疾人,每人每月收入平均能達到二三千元。
夜幕來臨,渤海靺鞨繡博物館裡依然燈火通明,幾十名繡工加班加點地工作,一上一下、一穿一引,繡著她們心中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