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春節的N種時代表達 闔家團圓依然是主題
2019-02-19 09:50:00 來源:大慶網  作者:吳金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天是正月十五,春節的氛圍越來越淡了。

  你過了個啥樣年?

  你可看到了五彩斑斕的花燈、威風震天的鑼鼓、熱情奔放的東北秧歌?

  你可親手剪了窗花、貼了對聯、放了二踢腳和大呲花?

  你可品嘗到了現蒸的饅頭、新殺的小笨雞、全套的殺豬菜?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懷疑自己『可能過了個假年』!

  講真,你和我一樣不必遺憾。時代發展,一些傳統的年俗雖然悄悄遠離,但更自由、更多樣的春節新表達已然慢慢形成。以新的眼光看待和認識春節,纔能讓春節在與時俱進中得到傳承和創新。

  年三十前後,大慶日報記者趕赴大慶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尋找這些富有時代氣息的過年新方式。

  民族風的傳統年

  加法與減法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

  杜爾伯特江灣鄉永豐村裡有很多蒙古族人家,除了年三十的手把肉以外,其他的習俗都在逐漸消失。但『蒙古族四胡音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包傑一家,一直堅守著濃郁民族風情的特色春節——希恩吉爾。

  雖說是傳統年,可新鮮元素多了。年夜飯豐盛了,除了手把肉、年豬、大豆包,還有新鮮蔬菜和啤酒;拜年方式多了,從騎馬拜年,變成了開車拜年、電話拜年,甚至微信拜年。

  老規矩少了。蒙古族人偏愛的奶制品不再不可或缺;一包就是2000多個的凍餃子,變成了隨吃隨包的年夜餃子。

  與當代生活相適應,加以適當創新和發展,有破有立,有揚有棄。傳統年,在不斷的『加法和減法』中日益豐富充實。

  追夢人的奮斗年

  付出與收獲

  忙碌,是春節中國社會的一大景象,人們忙著回家,忙著采購年貨,忙著訪親問友,忙著闔家團聚。

  還有更多人以自己的忙碌,成全著千家萬戶的合家團圓。他們中不僅有醫療衛生、公安交警、交通運輸系統工作人員,還有遍布大街小巷的普通百姓。

  90後餐廳老板蔡全是這樣的人,他因為年夜飯訂單多,嘗試著帶領23名員工『今年春節不打烊』,沒想到這一忙就到了正月初六,大家纔能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

  70後郵遞員鄒純瑞也是這樣的人,除夕當天,他全家總動員派件367個,春晚還沒開始,爺倆已經累得睡著了。

  60後物業維修工張斌也是這樣的人,他在維修崗位度過了第17個春節,10分鍾內到達『戰場』,從三十到初一幫6個家庭解決小問題。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需要勞動創造。誰說這奮斗的春節不是最濃厚的、最香醇的時代表達?

  國際范兒的開放年

  交換與輸出

  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放焰火。三個意大利留學生在大慶喜過中國年。

  去年8月,大慶的『朋友圈』多了12名國際小友人——首批12名意大利留學生來我市進行為期10個月的漢語學習和中國文化體驗活動,分別寄宿在我市的12個家庭當中。他們是其中最普通的三名成員。

  半年來,他們不但有了中文名字,還有了大慶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更有了溫暖的家。春節期間,這些國際小友人用毛筆寫春聯,用中文給中國親人拜年,『打卡』了電影院,擼了齊齊哈爾烤串,參加了20多人的家庭大聚餐,與『地道中國年』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他們不約而同地拍了照片和視頻傳給國內的父母和朋友,將中國春節代表團圓、喜慶、除舊布新的氛圍帶去了遙遠的意大利。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泥土味越留傳統香。留外國友人過年,把傳統文化展示給世界,提振文化信心;讓外國友人愛上中國年,讓世界知道有大慶這個美麗的地方。

  交換的是留學生,輸出的是友誼和文化。有了國際范兒的大慶春節,是不是更迷人?

  『道路千萬條,幸福第一條。喜慶又祥和,親人兩眼笑。』過年的方式雖然變了,但喜慶祥和依然是主調,闔家團圓依然是主題,這就是年的精髓。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網絡中國節·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