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許諾 王春穎)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在今年的兩會上,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和劉蕾建議建立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探索打造非遺傳承的『龍江IP』。在文旅『聯姻』的大背景下,黑龍江省作為非遺資源大省,在促進本土非遺保護工作之外,正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傳承模式。

孫艷玲:建立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
渤海靺鞨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笑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比大熊貓還珍貴』。
隨身物品中,幾套親手縫制的滿族服飾,以及頭飾、鞋等飾品佔據整個行李箱。在從事傳統文化事業的孫艷玲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為此,她在此次會議上將提出建立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的建議。
孫艷玲建議,建設由國家財政撥款,專項扶持的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以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由國家級傳承人自主經營。采取以國家『輸血』與自身『造血』相結合的方式,讓非遺保護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借助高新技術研究非物質文化,以適當的方式傳播,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孫艷玲說,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可以通過收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影像及文字資料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

劉蕾:文旅『聯姻』 堅守民族文化陣地
兩會上,堅守『非遺』陣地、傳承傳統文化,劉蕾和孫艷玲兩位代表不謀而合。作為大會唯一的赫哲族全國人大代表,劉蕾會前多次赴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鄉八岔村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調研,和鄉親們一起唱小調、聊家常。
赫哲族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烏蘇裡船歌》優美的曲調就源自於赫哲族小調。說唱藝術『伊瑪堪』更是珍貴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赫哲族文化,是劉蕾最關心的事。
履職以來,劉蕾把『加強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發展民族文化要結合民族旅游』等建議帶到全國兩會。回到家鄉後,她建議當地赫哲文化館每月舉辦魚皮工藝品制作班,通過政府對鄉村產業的扶持,幫助村民建立兩個魚皮產業合作社,年增收30多萬元。
劉蕾建議,應建立魚皮藝術傳承中心,展示原生態非遺作品。配合靜態展覽,傳承人定時設攤,現場展示精妙絕倫的手工技藝,展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時文旅融合,深度切入到旅游層面,『赫哲族魚皮藝術傳承中心的建設將讓大家有一個可去、可看、可玩的地方,同時帶動少數民族提高經濟收入。』

打造龍江『非遺IP』 讓更多人聽到非遺故事
普及非遺文化和知識,要走進廣大市民。記者從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中心了解到,我省正在著力推進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黑龍江省非遺展館預計於今年5月份建成。
『傳承人身上有絕技,但絕技不屬於他們自己。非遺要回到社會、回到孕育它們的民間土壤。』黑龍江省非遺中心主任孫亞強介紹說,黑龍江省非遺展館將以非遺展示為主要平臺。『非遺傳承要靠活態傳承,展館將以現場互動、技藝展示為主,文物為輔的方式展現,打破傳統文物展示模式,集聚更多的非遺資源,使之成為非遺活態展示的重要窗口。』
據孫亞強介紹,黑龍江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滿族傳統服飾,又有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他們各具特色,保存地十分完好、鮮活,通過非遺展館這一平臺,更好地傳播、傳承、保護,對有特性的項目,在保護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文創開發,讓非遺成果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大家看得見文物,看得見傳承人,看得見遺產,看得見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