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開發常常會給一些資源型城市留下生態後遺癥,轉型發展、生態修復是擺在資源型城市面前的『必答題』。當前,在生態文明的建設背景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尤其是生態轉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怎樣纔能讓『生態修復』釋放出巨大動能,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對此進行了熱議。
宋宏偉代表
做好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
『資源型城市經過長期開采,在面臨資源枯竭的同時,普遍存在由於高強度開發和低水平綜合利用導致的地表塌陷,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大氣環境污染,礦山地質災害、植被破壞等一系列自然生態問題,使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雙鴨山市委書記宋宏偉建議高度重視做好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加大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力度,加快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宋宏偉代表說,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資源型城市積極開展生態修復,並取得一定成效,但受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不足影響,生態環境依然嚴峻,修復任務十分艱巨。宋宏偉建議,一是將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納入國家層面統籌推進,編制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專項規劃,重點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修復開展全面評估,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梯次組織實施。二是加大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的資金支持,設立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專項資金,在支持國家級生態修復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的同時,對資源型城市自行組織實施的生態修復工程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三是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自然生態修復。發揮公共財政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引導作用,建立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政府引導基金,對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項目,按照『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模式,給予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建設並獲得收益。四是強化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的科技支橕,由國家層面牽頭組織制定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修復治理的相關規范、標准,應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信息化手段,加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推動資源型城市自然生態綜合治理、精准修復。
石嘉興代表
在大慶建立實施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動綠色發展。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石嘉興說,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不僅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不可避免地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懇請國家充分考慮大慶面臨的既要保油氣產量、又要保護環境的實際困難和轉型發展需要,在大慶研究建立實施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石嘉興代表說,一直以來,大慶市委市政府和大慶油田都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2009年至2018年,市政府投入河湖治理、園林綠化、防風固沙等領域的環境治理資金達到25.5億元。大慶油田公司始終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原則,2009年以來共投入13.5億元用於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雖然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與建設『百年油田』、推進大慶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生態環保任務還很繁重,資金投入也明顯不足,建立實施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石嘉興說,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乾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在東北地區啟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補償金,既有利於解決地企雙方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又可用於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他建議,生態環境補償金可從油氣生產企業收取資金建立,補償金全額計入企業當期生產成本,在所得稅前列支。在資金使用和范圍上,大慶市政府與油氣生產企業可按5:5比例共享生態補償金,補償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治理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市裡重點發展的石化產業、汽車制造、中高端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續替代產業。同時在資金監督管理上,要確保專款專用、規范使用、信息公開,主動接受審計監督。
(本報北京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