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生委員:加強高寒邊境地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
高寒邊境地區承擔著穩邊固邊的重任,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是鞏固邊疆穩定和國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高寒邊境地區醫療衛生人員不足、人纔流失、人纔斷層的現象日趨嚴重,基層醫療衛生技術力量、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滯後。
建議:1.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人員待遇。改善醫療衛生基本條件,提高醫務人員的工資標准和薪酬補助津貼。2.加大醫療衛生人纔培養力度。設置專項資金,用於邊境地區醫療衛生人員培訓。加大對邊境地區醫療衛生人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扶持力度,在職稱晉昇上給予照顧。3.加大人纔引進力度。國家全科醫生特崗項目向邊境地區傾斜,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適當增加補助標准。加大為高寒邊境地區培養訂單定向專科學學生力度,訂單定向醫學生按協議就業後,在住房、生活等方面做好安居保障。4.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統一組織全國三甲醫院派出管理和技術骨乾,掛職擔任邊境縣醫院的業務院長或科主任,提昇邊境地區醫院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
趙雨森委員:進一步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
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後,對我國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生態補償實踐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急需對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
建議:
1.研究實踐生態補償機制的多樣化。從長遠來看,現金補償不能完全有效地改善受償者的生計,影響受償者的後續發展能力,可根據受償者的需求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采取其他補償方式,構建合理的生態補償方式組合,形成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
2.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平公開、權責一致』原則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在通過生態補償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的同時,逐步增強受償區居民及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由『輸血』轉變為『造血』,形成造血機能與自我發展機制。
3.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4.國家把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新增保護區納入禁止開發區補助范圍,單獨下達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指標。
張顯友委員:全面推動兒童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進兒童健康教育服務領域改革、防治結合提高兒童健康服務質量,對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建議:
1.面向不同『教育對象』,宣傳兒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針對性地逐步改善當前普遍存在的重醫療、輕預防、輕教育的現象。
2.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兒童健康『教育平臺』。開展試點工作,完善身邊的『教育平臺』。做好現有教育平臺設施的使用、維護、管理工作。
3.加強兒童健康『教育政策』扶持。制定合理的政策,創造社會支持環境和物質支持環境,建立並完善適應社會發展的兒童健康教育促進工作體系。
4.構建兒童健康『教育格局』。把兒童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健康中國建設體系,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大群體』工作格局。將兒童健康教育納入國民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的測評體系。將兒童健康教育工作提前至嬰幼兒階段,制定合理膳食計劃,發揮個人健康潛能,實施以自我保健意識為基礎的文明、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並保持為終生行為。
楊揚委員:打造完整青少年體育訓練體系
楊揚委員建議加強青少年兒童體育教育。她呼吁教育和體育部門能從中學階段就把校園體育聯賽建立起來,防止體育人纔流失,構建校園體育文化。
她說,近些年,體育的教育價值逐漸受到了社會和很多家長的認可,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業不是很重的階段,一些孩子接受了相對比較系統的專業訓練。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大量已經在小學階段培養了運動興趣和特長的孩子昇入初中後,由於學業加重,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好,中斷訓練和比賽,從而造成我國青少年體育培訓體系出現嚴重『斷層』。
為此,她建議重視中學和大學體育賽事建設,完善學校體育教育發展,規劃並貫通從小學、初中、高中、高校四級聯賽一條龍競賽體制,打造完整的青少年體育訓練體系。教育部門需要和體育部門通力合作,聯手舉辦更多校園體育賽事,促進資源共享,體教結合,為具有天賦的優秀學生運動員打通上昇通道,使得未來有更多選擇。
遲子建委員:將『文化興邊』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邊疆省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如果能發揮文化旅游合並後的優勢,總體布局,實施『文化興邊』戰略,這些省份的騰飛指日可待。希望政府能夠在下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中,將『文化興邊』列入,統籌布局,依托文化旅游,振興邊疆。
建議:一、在很多邊疆省份和地區,厚重的歷史、獨具特色的文化,與自然風光相生相伴,特征鮮明,比如黑龍江的金源文化、冰雪文化;滇藏地區的茶馬古道文化,少數民族的特色節慶等,建議相關部門對邊疆地區的文化資源做一個整體梳理,以利政府在對邊疆省份和地區做文化投入時,能夠統攬全局,突出重點。二、加強考古,為『文化興邊』提供更多的燦爛久遠的文化『遺址』。三、發掘我們的文化,同時注重與鄰國的交流,利用口岸,定期舉辦互通互融的文化活動。四、加大對這些地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五、防止人口大量外流,需要政府重視醫療和教育的投入,著力改善民生,提高人口素質。六、加大國家級藝術團體與邊疆省份和地區的交流互動。
田立坤代表:建立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發展工業設計是產品創新與模式創新的引領者。東北的工業設計產業亟待破竹發展。
建議:
一是大力宣傳、深入推廣工業設計的概念、意義和作用,使全社會認識到工業設計的價值所在。
二是快速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工業設計推動組織,建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並組織深入開展系列活動,助推工業設計穩步發展。
三是企業轉型成為創新設計主體。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轉型昇級成為以創新為主體的研發、設計、制造等綜合性科技企業,引導企業致力於『五創』(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創盈)實效落地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相關行業組織協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設計服務平臺,精准地為全社會提供滿足需求、實效落地的全產業鏈創新設計服務。
四是有條件的大專院校應建立工業設計學院,匯聚機械、電子、自動化、材料、外觀造型各類技術、藝術等學科專業,通過頂層設計的新型學科結構,讓工業設計發揮作用,促進區域經濟良好發展。
賈大風代表:構建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
賈大風代表建議,應加速構建以政府科技平臺為支橕、企業為主體的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
以黑龍江為例,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黑龍江是我國重要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不但產業基礎好,而且擁有眾多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大量高層次人纔儲備,承擔過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科研能力較強,具備發展高質量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因此龍江應積極依托哈爾濱、大慶和齊齊哈爾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以高端裝備制造為主題的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自主創新示范區相關政策、項目和資金的支持和牽引,提昇黑龍江省裝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家應同時支持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為重點,加快傳統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技術、設備和工藝的智能化改造昇級,提昇科技含量,全面推行綠色制造,通過綠色工業裝備引領裝備制造業的綠色發展,提昇核心制造能力。
李振國代表:重視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
中醫藥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市場價值和科技價值。中醫、西醫自成體系,各有優勢,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相互借鑒,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醫國寶是需要挖掘的,中醫文化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
建議:
一、推動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從青少年教育做起。讓中醫藥科普走進中小學課堂,寫進中小學《生命科學》教科書。二、有條件的地方,在校園裡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校園中醫藥文化館、中草藥種植區域等,開展與學生互動活動,集中展示中醫藥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提昇民族自豪感,為中醫藥學的傳承與發展儲備後續力量。三、通過『寓教於樂、家校互動、貼近生活』等形式,增強學生中的中醫養生保健意識、培育健康行為、塑造健康體魄。四、提高中醫藥文化自信,把握中醫藥古今文化傳承,使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相融合,以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形式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
豐曉敏代表:加強備孕知識宣傳降低出生缺陷
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的人口質量。目前,我國首次生育的年齡偏大,二胎的高齡孕婦增多;當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這兩種情況碰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出現慢性疾病合並妊娠的孕婦增多。
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疾病等合並妊娠必然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同時增加孕產婦高危風險。目前有些地方婚檢率較低,以致高齡女性是在不知曉更多生育保健知識的情況下妊娠的,多數孕婦在孕前(備孕)沒有做過相關檢查,不能及時發現已有的慢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
建議相關部門從婚檢著手加強孕前健康教育,做好備孕知識宣傳,將妊娠風險關口前移,做好風險防范,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和孕產婦死亡風險,提高國民出生人口質量。
徐建國代表:
把黑土地保護上昇為國家戰略
黑土地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是落實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具體舉措。徐建國建議,讓『中國飯碗』更多裝滿優質『中國糧食』,停止向黑土地的『索取』,讓黑土地休養生息,把黑土地保護上昇為國家戰略。
黑龍江農業發展離不開肥沃富饒的黑土地。佳木斯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這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正是依托這樣的土壤資源,佳木斯市成為了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優質商品糧基地,建市以來累計為國家生產了近2億噸商品糧,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但隨著耕地每年施入有機肥量嚴重不足,造成耕地土壤有機質下降,使部分高產田變成了中低產田甚至是低產田,耕地土壤耕層變薄。
徐建國建議,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盡快改良土壤,提高農戶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補貼標准和補貼力度,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大力推動耕地休耕制度。要采取措施壓采地下水,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及人居環境整治,嚴控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對農田的污染。
本版漫畫由黎綱峰繪制本報記者楊廷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