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利用田間地頭的空地進行秸稈大規模生物發酵腐熟。(由校方提供)
生活報3月13日訊 12日,記者從東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李鳳蘭副教授團隊開發出適合於寒地秸稈腐熟的微生物菌劑,解決我省秸稈還田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營養元素,讓土地更肥沃。截至目前,團隊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2項,獲得授權4項,獲得黑龍江省科技成果5項。
據悉,黑龍江省每年大概會產生一億三千萬噸秸稈,約佔全國秸稈總量的1/8。秸稈還田是主要的處理秸稈的方式,既可以減輕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營養元素,減少病蟲害發生,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獲得優質的農產品。然而,由於我省冬季長達6個月,最低溫度零下48度以下,使得寒地秸稈正常腐熟還田受到了限制。為解決這一難題,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鳳蘭副教授團隊分離和純化了低溫酵解秸稈的菌株,開發出適合於寒地秸稈腐熟的微生物菌劑,為我省及東北其它地區秸稈綜合利用找到了新的方法。
李鳳蘭副教授介紹說:『微生物菌劑可以在5℃條件下酵解秸稈中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可在東北地區秋季和冬季作物收獲後,利用田間地頭的深坑和空地,進行秸稈大規模生物發酵腐熟。在此過程中,可消耗大量動物糞便,秸稈堆內最高溫度可達到90℃左右,能有效殺死病原菌、蟲卵及雜草的草籽,實現3個月將秸稈完全腐熟,達到直接拋撒還田的標准。』
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將這項技術推廣到了牡丹江市、齊齊哈爾市、佳木斯市、密山市、建三江農墾局等地,建立了30餘個秸稈腐熟制肥處理點,已累計處理秸稈300餘萬噸,蘑菇及木耳種植廢棄菌包300萬噸,動物糞便排泄物500萬噸以上。該技術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秸稈資源,對農村有機廢棄物及廁所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制造有機肥,助力我省實現綠色循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