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訊(李華虹 曹玥 記者 楊金光)莫名的胸悶氣短,晚上睡覺憋醒,今年63歲的王女士被病痛折磨了近半年。近日到醫院檢查,發現心髒上竟暗藏一顆直徑達7厘米的『血管炸彈』,咳嗽一聲都可能被『引爆』,造成致命性的大出血,隨時有生命危險。根據王女士的情況,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和血管外科聯合,為王女士進行了一站式『雜交手術』,以對機體內部損傷最小的術式,成功解除危機。


心髒主動脈弓部暗藏拳頭大小的『定時瘤彈』
王女士家住在七臺河市,有高血壓病史,但一直在嚴格控制血壓。在半年前她出現了胸悶氣短的癥狀,最近兩周情況明顯加重,睡覺會被憋醒,被病癥折磨不堪。家人見狀,立即帶老人到當地醫院進行檢查,最終確診為主動脈弓部動脈瘤,正常主動脈也就2厘米左右粗細,而現在的主動脈弓處的血管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瘤體最寬處直徑7厘米,腫瘤有隨時破裂的風險,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王女士一家人便從七臺河連夜趕到了哈醫大二院。


心外科四病房主任謝寶棟教授介紹,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王女士的主動脈弓部動脈瘤的位置較高,位於頭臂乾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按照傳統的手術方案,該患者需要深低溫體外循環並切斷心、腦、全身血供的情況下進行主動脈全弓置換術,手術復雜、時間較長、創傷極大、存在諸多並發癥的風險,像王女士這樣高齡、有腦梗塞等諸多基礎疾病的患者是難以耐受的。同時,又因病變累及全部主動脈弓,進行完全主動脈腔內治療也有極大風險。所以,為了提高手術安全性,使病人所受創傷最小,邀請血管外科主任姜維良教授進行會診。

復合手術讓兩臺手術變一臺以最低的手術風險『架空』腫瘤
謝寶棟教授和姜維良教授帶領團隊在經過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對手術風險進行充分評估、全科討論後一致決定,為王女士實施一站式『主動脈去分支聯合腔內隔絕術』的復合手術方式。『復合手術的妙處在於,將一臺傳統的深低溫、停循環的高風險手術分解為兩臺風險相對較低的常溫下心髒不停跳的搭橋手術和血管腔內手術,充分發揮兩個科室的優勢,降低了二者各自的不利影響,一站式解決復雜大血管病變問題。』謝寶棟教授介紹。
手術在雜交手術室順利展開。謝寶棟教授和康凱教授在開胸未用體外循環心髒不停跳的情況下,進行了昇主動脈、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的人工血管分流術,完成頭臂血管完全去分支技術,保證腦部和上肢的血液供應。隨後,姜維良教授帶領團隊在大腿根部開一個1厘米的小切口,將覆膜支架置入病變處,這樣如同給大血管安上了一道堅固的防護網,使動脈瘤被『架空』,不再有血流通過,從而保證腫瘤不會破裂和生長,安全解除了王女士體內的這顆『瘤彈』。
姜維良教授介紹,復合手術室的建立,使介入技術和外科手術合二為一,適合於高齡並有高危風險因素患者的主動脈弓部的手術。將原本對血管病『分而治之』的外科搭橋術、微創支架術可以在同一單位、同一時間一氣呵成,打破了學科壁壘,體現了微創的優勢,創新了醫療服務模式,給患者提供完整、系統的科學治療,是心血管疾病領域發展的最新趨勢。對於患者來說,由於無需在影像學科室和手術室之間多次轉移,避免了在第一次手術結束後等待第二次手術的風險,還避免了二次麻醉、二次入ICU,在完全保證手術效果的情況下,手術時間縮短,降低了手術風險,節約了住院費用。
專家提醒,由於動脈瘤早期並無明顯癥狀,一旦確診為動脈瘤,尤其是直徑超過5厘米,應盡早手術治療,否則瘤體破裂,死亡率高達90%。出現不明原因的胸悶氣短、久咳、吞咽困難等,要警惕可能是動脈瘤壓迫髒器出現的並發癥,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正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