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訊 在農村,家家都有一個小菜園,除了自家吃,剩下的換些零花錢。
農民種的小園菜,澆的是農家肥,『綠色』又好吃,但卻未形成規模。為了讓城裡人也能吃上口感好的農家果、菜,今年大慶市發揮『菜園革命』示范和引導作用,打破傳統庭院經濟發展瓶頸,挖掘庭院潛力,持續達到菜園美觀化、生產綠色化、產品品牌化、模式多元化、三產融合化、經營組織化。
4月17日、4月21日,記者分別來到肇源縣、杜爾伯特、大同區,在農戶家房前屋後的菜園裡,感受到了他們別樣的種菜『情結』。
『小菜園』刮來『綠』色風
4月17日,乍暖還寒中嫩芽已冒出地面。
『菜園裡的冷棚呀,三天前栽上了黃瓜、茄子,種上了菠菜、香菜、小白菜等蘸醬菜。現在過來,就能看到。』電話的另一端,薛峰邀請著。
薛峰,杜爾伯特一心鄉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據他說,1985年,村裡有個叫董洪山的喜歡種菜。當時,他在自家的小院裡,支起木頭架,上面蓋上塑料布,就成了一個菜棚子。看見董家人扣菜棚,村裡人也都學著扣。再後來,扣棚的材質改用石膏架、鋼架,種的更精、更細,由一年兩茬變成一年三茬,一個棚子純掙4000多元,村裡有3個屯在自家的菜園裡扣棚。
打點屯,是杜爾伯特一心鄉前進村裡的一個屯子。這裡95%的農戶喜歡在自家的菜園裡扣棚,清一色的農家肥。
吃過午飯,董文翠開始給菜園裡的3個冷棚澆水。他告訴記者,臭菜、小白菜、香菜這些小菜,或拿到縣裡的早市上賣,或有販菜經濟人來拉,不愁賣。
『他是董洪山的兒子。村裡人扣大棚,當年還是跟他父親學的呢。』薛峰指著董文翠介紹著。
菜園裡扣的冷棚,四月種小菜,五月開始陸續進錢,解決了村民手頭的拮據,自家吃菜也方便,而且手裡還有點積蓄。
生產綠色化,是大慶市『菜園革命』的內容之一。今年,全市選擇品質優、口感好、有特色、適銷性強的名優特新品種,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配套應用節水灌溉、精耕細作、綠色植保和采後處理設施設備等先進、實用、操作性強的系列綠色生產技術模式。
把『小園菜』種成『禮品菜』
農民種的小園菜好吃,但多數沒有品牌。
要想有規模,就要打破傳統庭院經濟發展瓶頸,挖掘庭院潛力,向品牌化『進軍』。這是大慶市『菜園革命』的思路之一。今年,大慶市鼓勵開展庭院果蔬產品產地深度商品化處理,注重品牌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品牌、鄉村品牌、知名公用品牌,讓『土產』成『特產』,讓『產品』成『禮品』。
4月17日,肇源鎮解放村農民劉太賀家的溫室大棚內,柿子、白菜、蔥、蒜苗,長勢喜人。僱工們正在打捆、裝箱。
『房前屋後,6分多地,南北27米、東西23米。』劉太賀介紹著。據主人講,他家1990年就開始扣棚,效益好的時候,一年能掙4萬多元。而且,院裡地方沒浪費,全利用上了,效益比大地強好幾倍。
解放村屬於縣裡的城郊村,離縣城近,不少城裡人到村民的菜園裡買菜,回來能吃個三四天,吃完再來。而今,村裡的菜種出了名,外地的商販開著大車小輛來村裡拉。
車得福,肇源縣肇源鎮副鎮長。據他講,如今,解放村的小園裡有550棟溫室大棚,產出的菜已注冊品牌,銷往哈爾濱、吉林等地。下一步,鎮裡決定把村民『小菜園』裡的菜,種成『禮品』菜。目前,正向上爭取資金,規劃成立綠源蔬菜有限公司,形成蔬菜加工、冷鏈物流、蔬菜配送於一體的發展模式,產業鏈條完成後,畝增收1500元到2000元,人均純收入提高5000元左右。
『小菜園』裡好吃又養眼
用向日葵、櫻桃樹做擋牆,用葡萄架、絲瓜做綠廊……這,是一些農家庭院的一個縮影。
在『擋牆』裡種菜,在『綠廊』下吃飯、下棋。這是部分農戶的一種田園生活。
這種『田園生活』,是大慶市『菜園革命』中菜園美觀化的形式之一。大慶市今年通過把『菜園』變為『特色園』『創意園』『藝術園』,實現『菜園』變『花園』,充分開發利用鄉村農戶庭院、露臺、房前屋後空地資源,杜絕荒棄、閑置、雜亂地,提高農戶自家菜園的土地利用率,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質量。
4月21日,林源鎮湯發屯74歲的安景陽,正與三個孩子在自家的菜園裡,把房後漚好的糞一鍬鍬地撒進土裡。
安家有四間磚房,前後兩個菜園。對於今年家裡的菜園,安景陽早已做好了規劃,他說,菜園布置得好看點,再加上紅紅綠綠的果菜,心裡也舒坦。他還打算今年在菜園邊上栽上波斯菊,再栽棵櫻桃樹。
『看,都冒芽了。』安景陽指著前幾天種下的蒜。他說,今年在前園裡種些茄子、青椒、小柿子,後園裡種上豆角、土豆、粘苞米。前面種些矮的,中間種些稍高一點的,高大的種在最後一排,開花、結果的時候一層一層的,看著養眼。
『豆角,用竹杆架起,讓豆角秧往上爬,一伸手就摘了。絲瓜,種在院子的兩側,用竹杆架成一個拱形,形成一個綠廊,再放上一張桌子,一家人在一起喝個茶,吃個飯啥的。』安家老人說得起勁兒,記者聽得入迷。菜園美觀化,正悄然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