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端穩『中國飯碗』鼓起『農民腰包』 訪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金會
2019-04-26 07:43: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記者: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乾意見》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第16個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文件提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新時代下,我省的『三農』工作該如何開展?

  王金會:我國的改革開放發端於農村,農業農村領域的思想解放、改革創新一直走在前面、從未止步。得益於不斷改革創新,我省農業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生產能力高居全國榜首,現代農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和亮點。然而,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對標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任務目標,我們還有很大差距,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尤其是2018年農業農村廳掛牌,從過去的農委到如今的農業農村廳,職能拓展了、手段強化了、工作領域更廣了,責任壓力也更大了。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打開思想解放的總開關,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方法,大膽探索實踐,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纔能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三個轉變:

  一是工作理念之變。提高政治站位,把准『三農』工作機構定位,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工作目標和核心任務,牢固樹立全面經營、全程服務的工作理念,引導農民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二是工作內容之變。由過去單一的種養業生產,向經營土地、經營產品、經營品牌的全領域拓展,向種、養、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三是全程服務之變。一方面由過去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環節服務向產、加、銷全鏈條的跟蹤服務轉變,另一方面,從農業領域向金融服務、生資供應、產銷對接等其他領域延伸。

  記者: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時指出,黑龍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做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時又提出『中國糧食、中國飯碗』。面對這沈甸甸的期望和囑托,我們如何當好『壓艙石』和『排頭兵』?

  王金會:作為農業大省,我們不能滿足於糧食數量上老大的地位,不能滿足於小馬力、低水平的農業機械化率全國第一,也不能滿足於科技成果多但推廣轉化不夠的科技貢獻高水平,而是要堅持綠色導向,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切實提高綜合產能、品質效益和綜合競爭力,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型。也就是說,要做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端穩『中國飯碗』,裝更多的『龍江優質糧』;要做高標准、高質量、有內涵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在國家和全省的大局中更有分量、更有地位。

  在下步工作中,首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昇轉變。重點抓好『三調』:即調優種植結構;調優產業結構;調優品質結構。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在科技化、機械化上再下一番功夫。其中在科技化方面,總書記提出『要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怎麼讓農業科技的翅膀更有力量呢?一方面,要通過支持科技創新,讓它有足夠的『昇力』,能飛得更高。比如:實施育種工程,建設16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推出一批創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通過科技推廣,讓它有足夠的『續航力』,能飛得更遠。比如: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加強農業培訓,組成農業專家組,落實到每個作物上,指導培訓到田間地頭,讓每個農民都真正掌握先進農業科技。在機械化方面,要當高標准農機化的排頭兵,逐步淘汰小馬力拖拉機,最終實現水田全部使用50馬力以上拖拉機,旱田全部使用100馬力以上拖拉機。

  記者:『農民腰包』鼓不鼓,是檢驗『三農』工作成效的最直觀指標,始終是我們『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8年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增幅實現了9%的歷史好成績,但在全國仍處於中游水平。2019年在補足農民收入短板上有何打算?

  王金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直是從黨中央、國務院,到省委省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千百萬農民的期盼,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必修課、硬任務。下一步,我們將在提高『三塊收入』上下力氣,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我省農民收入趕上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一是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通過農業機械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以及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產業化等措施,做實節本增效文章,提高經營效益。實施農業增收示范工程,在全省打造一批畝效益1000元、5000元、10000元的典型。二是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落實省委提出的『百村千社萬戶』示范行動,鼓勵發展規模經營,讓少數人種多數地,讓多數人在二、三產業創業、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增收。三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推廣『農民+合作社+企業+品牌』的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分紅收益。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