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9日訊 首場春雨被狂風裹挾著,淅淅瀝瀝下了一夜。清早放晴,廣袤的田野生機勃勃。從林甸縣城驅車30多公裡,記者走進東興鄉紅陽村。
雨後的村屯巷道、田間小路異常泥濘,這也正是紅陽村奮力走出的貧困泥淖的真實寫照。紅陽村有1109戶3331人,人均耕地近10畝,有草原、林地2.3萬畝。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8戶74人,絕大多數因病、因殘致貧,是深度貧困村。
多年來,村民收入以農業、外出務工為主。『紅陽村曾經是全鄉的首富村,由於連續8年受澇災,農民收入急劇下滑,村集體外債一度高達500萬元,基礎設施欠賬多,帶上了深度貧困村的帽子。』紅陽村黨總支書記吳鳳仁簡單介紹了村情,話題一轉:『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們要甩掉貧困村的帽子,重回當年的「首富村」。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我們致富的種子已經發芽了。』
改造危房建通屯路村民愁事迎刃而解
2015年,紅陽村被列為『雙薄弱』村。2017年6月駐村工作隊駐村後,主動與村兩委對接,給村情診斷號脈,剖析黨建存在的問題,研究村裡的重大事項,迅速形成扶貧工作合力。
紅陽村有危房376棟,近一半村民住的是危房。這是大家伙的最大愁事,也是來自大慶市城鄉建設局的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苗永利的最大心事。為破解村民自有資金少、國家補助資金在房屋改造後纔能到位的難題,他多次和材料商、施工隊溝通協調,並以個人名義擔保賒料賒工。在和村委會主任一連熬了3個通宵後,他繪制出房屋分布圖,全村每戶房屋位置、性質一目了然。為村民提供平面設計、造價預算、施工方案,農房建築材料市場指導價格向村民公示,聯系多家施工隊伍供村民自主選擇。由村集體出資,建設了20間、共648平方米的幸福大院,供無能力改造危房和無房的困難村民免費居住,目前7戶已經入住。2017年改造危房228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數量居全縣之首;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110戶,基本完成改造任務。
村屯公路不暢,是村民的第二大愁事。苗永利發揮派出單位優勢,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參與脫貧攻堅。黑龍江順峰房地產公司、大慶廣益房地產公司捐款40萬元,為紅陽村建設了二屯道路延伸工程、五屯道路路肩硬化工程;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建設通屯道路6.56公裡。兩年來紅陽村共修路12.55公裡,打井2口,全村百姓吃上了自來水。
此外,駐村工作隊還用捐款購置了40節涵管,解決了道路排水問題;籌資1.48萬元,購置了全縣第一臺村級指紋認證機,村裡464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村委會進行指紋認證,既省時又省錢。這臺機器在村部裡很『顯眼』,是村民口中的『寶貝』。
扶貧項目紛紛見效貧困村摘帽出列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精心謀劃下,紅陽村扶貧項目紛紛落地,貧困戶分享到脫貧攻堅的果實。
落實『生豬資產收益』和『托牛入場』項目,實現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其中,生豬資產收益按季度發放,每戶每季750元,年均3000元;托牛入場按月返款,每年戶均2000元。
落實土地經營項目。38戶貧困戶共有耕地975畝,2018年28戶流轉土地629畝。其中,9戶種植漁谷香玉米219畝,5戶種植大豆98畝,1戶種植雜豆30畝,19戶利用庭院種植漁谷香玉米38畝,均簽訂了訂單,給貧困戶上了『保險』。
烘乾塔分紅項目。2016年,林甸縣扶貧開發辦投資160萬元,在紅陽村建設了烘乾塔項目,並將資產移交給村裡。村裡出租給政欣玉米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8萬元。第一年的租金已上交村裡,每戶貧困戶從中獲得分紅500元。
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設立10個衛生公益崗,每年共向10名貧困戶支付報酬2.9萬元。建設幸福大院電力工程,向貧困戶支付零工工錢1.5萬元。
光伏扶貧項目助力。2018年紅陽村新建271千瓦光伏發電站,已正式並網發電。村集體從該項目中年受益30萬元,貧困戶即將獲得分紅。
2018年,紅陽村13戶2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1.42%,實現了貧困村摘帽出列。
致富項目紮堆上馬『首富』之路鋪展開來
既要摘掉貧困帽子,更要讓村民致富,過上抬頭的好日子。響亮的口號喊出來,堅實的步子邁出去。
地勢低窪加之多年來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紅陽村已連續8年遭受嚴重澇災。種田越多賠得越多,這是紅陽村由富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僅2018年,村裡就有6萬畝耕地受災,其中4萬畝絕產,村民損失高達3000萬元。為徹底消滅這一脫貧致富的『攔路虎』,2019年初,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征得全體黨員、村民一致同意,經過積極爭取,縣政府整合涉農資金160萬元,批准實施紅陽村農田水利項目,日前已動工建設。吳鳳仁告訴記者:『這個項目落地後,村民們都樂壞了,把這個項目叫作「救命工程」。』
記者走進地處村頭的紅陽村長友肉兔養殖合作社,4棟兔捨現代、氣派、整潔。項目投資120萬元,養殖種兔1000多只、小兔8000只,是林甸縣個人投資規模最大的肉兔養殖項目。苗永利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和村裡向縣裡爭取了300萬元資金,用於扶持該項目壯大規模,不僅村集體每年可從中獲得18萬元的長期收益,還可帶動更多村民養殖和就業。同時爭取縣裡投資100萬元,扶持村裡的黑木耳種植基地項目,建設10棟大棚,村集體每年獲利6萬元的同時,還可帶動婦女從事木耳采摘增收。
走進由郭鳳民創辦的肉鴿養殖合作社,四棟鴿捨裡,卡奴、銀羽王等4種2500多對種鴿發出悅耳的『咕咕』聲。郭鳳民正在外地跑市場,他的父親告訴記者,合作社年售出8萬羽,賣到大慶、杜爾伯特、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還遠銷黑河、吉林長嶺等地區,帶動村裡七八戶農民養殖肉鴿,其中一戶大戶養殖量突破了1000對。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大慶市委組織部投入扶持資金50萬元,壯大合作社養殖規模,村集體每年按固定比例創收,還帶動更多村民養殖肉鴿增收致富。
今年,鄉村振興項目已確定在紅陽村實施,投入專項資金500萬元,用於村裡道路、綠化、排水等建設,村民居住環境正在『改天換地』,一步跨入新時代。
『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後,紅陽村就徹底「亮天」了。我們有信心,3年內還上村集體欠的外債,村民走上富裕路,重新登上「首富村」的領獎臺。』和記者話別之際,吳鳳仁高興地搓著手,臉上掛滿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