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許寶:改變村民『種養』習慣的人
2019-05-09 09:1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心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9日訊 平權村,一個位於青岡縣永豐鎮擁有1265個常住人口的小村落。村型不大,人口不多,但卻因基礎設施差、村集體債務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等多種因素成了全鎮『掛了號』的窮村。

  2007年,一個名叫許寶的土生土長的平權村人懷揣著改變貧困生活現狀的夢想,背上行囊,走出了平權村,踏上了外出創業的道路。4年後,他不顧家人反對,回到家鄉,利用這幾年積攢的『家底』創辦了村裡的第一家農業合作社——平權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專業合作社。也是這一年,他走馬上任任平權村黨支部書記。

  躊躇滿志的許寶在上任不久就召開了一次全體村民大會,這本是一次給村民鼓勁、動員的好機會,但村民傳統落後的思想和不思進取的心態讓他泄了氣。然而擺在眼前的問題不僅如此,村級黨組織戰斗力不強、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滯後、村民種植結構單一等一系列問題讓許寶感到無從下手。

  問題雖多,但經過梳理,許寶決定從改變村民的『種養』習慣下手。『我們村有個掌握養鵝技術的能人,叫張秀敏,她很早以前就在親屬的鵝廠打工,對大鵝養殖很有一套。我們村缺少這樣的帶頭人,我就找到了張秀敏,希望她能回村帶領大伙一起發展養殖業,並許諾把村裡的一個泡子免費提供給她當飼養場地。』就這樣,經過許寶多次『軟磨硬泡』,村裡的第一家白鵝養殖合作社正式成立。在科學飼養管理下,第一年試養的3000只大鵝賣了個好價格。看到了效益,一些有飼養能力的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加入了養鵝的隊伍,而沒有飼養能力的貧困戶則被許寶安排在鵝廠務工,賺工資。在能人的帶領下,現在平權村大鵝存欄超萬只的養殖大戶就有4戶,存欄千餘只的也有幾十戶。

  近年來,隨著青岡縣招商引資的金達麻業和賽美葵花兩家企業相繼落地生根,許寶瞅准了這個機遇,利用平權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專業合作社流轉近3000畝土地,改種漢麻、白瓜籽等經濟作物,並通過『帶地入社』的方式吸納貧困群眾加入合作社,全村14戶貧困戶有7戶加入了合作社。54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春榮將家中的16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他本人還被許寶安排在合作社務工增收,一年6000元的務工收入和1.5萬元的入社分紅,讓他不再為生計發愁。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平權村的8棟溫室大棚裡卻已是豐收在望。『這個棚子裡種的草莓柿子,馬上要「坐果」了,不到一個月就能上市。』看著作物長勢良好,許寶喜上眉梢。『要說這幾棟溫室大棚能順利蓋起來,還得感謝咱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原來,2016年6月,由綏化市供排水管理處派駐的駐村扶貧工作隊正式入駐平權村。已經把平權村底子夯實的許寶讓工作隊省了不少力氣。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讓村民的生活條件好上加好成了許寶和駐村工作隊的工作重點。經過多次交流、踏查,許寶與工作隊達成共識,決定利用平權村的整村推進扶貧專項資金153萬元,建設溫室大棚。『一棟大棚將近30萬元的造價,要沒有工作隊的同志幫我出謀劃策我也沒那麼大的魄力。』

  目前,平權村的溫室大棚項目采取『村級主導、賬目公開、貧困戶參與、梯次帶動』模式進行有效帶動,並確定了『334』的利益分配模式,即3成利潤歸村集體所有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3成利潤作為溫室的日常維護及設備采購,以確保溫室良性運轉;剩下4成利潤直接以分紅的形式分配給村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平權村的15戶貧困戶每戶分得1000多元的項目收益金。『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平權綠色食品的商標已經注冊下來了。我們打算拿出一棟溫室養蚯蚓,這也是工作隊隊長宋恆給我出的點子,隨處可見的秸稈,混合著牛糞就是最好的蚯蚓飼料。而蚯蚓的糞便是優質有機肥,可作為8棟溫室的有機肥。剩餘的蚯蚓有機肥拿到市場上售賣,一噸500元還不一定買得到呢。蚯蚓飼養是平權村打出綠色有機牌的關鍵。』許寶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