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5日訊 『一片煙雲似的遠山附近,有一長列土黃色的房子,夾雜著綠得發黑的樹木,這就是他們要去工作的元茂屯。』——這是著名長篇小說《暴風驟雨》裡的元茂屯。
70年前的一個夏日,新聞前輩周立波跟隨工作隊,坐著大馬車深入尚志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暴風驟雨》。
70年後的一個春日,本報記者從小說《暴風驟雨》誕生地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出發,乘著小汽車深入如今的尚志市元寶村調研采訪,報道小說原型地的山鄉巨變。
從『斗地主分田地』到『確地權發地照』,『土改第一村』完成『新土改』,種田大戶生產忙
母親和媳婦在前面拋撒肥料,郇福強開著拖拉機在後面翻地。機器前面是去年秋天留下的金色稻茬,機器過後就變成黑油油的耕地。
郇福強說,他家在村裡承包了鄉親們的450畝水田,每年淨賺三四十萬元。
王成傑是村裡另一個種地大戶。2017年,他試種了30畝大榛子,今年就能結果。今春,王成傑又承包了100畝地,一直包到2027年,全都栽上榛苗。『5年後到了盛果期,一年收入少說100萬元。』
土地,曾經是農民的命根子。『咱們莊稼院,土地是根本。這回誰也不讓誰,男女大小,都要劈到可心兒地。』當年,村民對土地的渴望已經到了極致。
70年來,元寶村經歷了三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斗倒大地主,把田地分給貧僱農;第二次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把集體土地分包給村民;第三次是這回的土地確權改革,為的是進一步鼓勵土地流轉集中,便於現代化耕種。
元寶村的農民,是東北解放時最迫切想分得土地的一群人,也是改革開放後龍江大地上最早離開土地、走進工廠的一群人。78歲的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說:『1989年起,在村辦筷子廠打工的村民就有三四百人。此後,工廠如雨後蘑菇般冒出來,本村人根本不夠用,於是外村和外地人開始湧進來。從那時起,種地成為了副業。』
村主任施永平介紹,元寶村現有耕地9800畝,土地確權後發了新地照,流轉的速度更快了。現在,多數家庭把土地轉包給了種田大戶,『像郇福強這樣種地大戶村裡有五六家,種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從『趙光?』到趙雪春,前輩衣不蔽體鬧革命,後輩豐衣足食樂小康
寬敞明亮的客廳裡,男主人陪著客人聊天,女主人忙裡忙外端茶倒水。
兩室一廳,很多大城市年輕人夢想的標配。黨的十八大前一年,元寶村又一批農民住進了這樣的樓房,『趙光?』的重孫子趙雪春就是其中一個。
2011年,30多歲的趙雪春買了這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從平房搬到了樓裡。現在,趙雪春已經是村裡一家鉛筆廠的副廠長了,每月收入4000多元;媳婦施國艷在村裡工廠打工,每個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兒子在哈爾濱上大學。這種日子,是『趙光?』和他的鄉親們做夢都想不到的。
《暴風驟雨》中的趙玉林,『他一年到頭,顧上了吃,顧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著?。』他是斗『大戶』最堅決的一個。作為趙玉林的重孫子,趙雪春從小經常聽老一輩人描述村裡的歷史和趙玉林的故事。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趙雪春亮出壯漢嗓門:『我這房子算啥呀,很多老鄰居都住上別墅了!』
黨的十八大召開那年,村裡建成了30棟別墅,不少村民是在別墅裡收看的十八大盛況。如今,在整個元寶鎮內,這裡房子最好,環境最好,人氣最旺。每天傍晚,村民們自覺聚攏到健身廣場,幸福地跳起健身舞步。
『這些年,村裡先後蓋起10棟樓房30棟別墅,磚瓦平房也早已改造昇級了。現在,不少人家兩套房子輪換著住:夏天住平房,方便;冬天住樓房,暖和。』施永平言語中透著自豪。
『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是元寶村70多年來一直咬定的目標。改革開放後,元寶村走上了富裕之路;黨的十八大後,元寶村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1985年,包產到戶剛剛3年,元寶村農民平均收入翻了10倍。1989年,元寶村產值達到1億元,成為令人羡慕的『億元村』。2018年,元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萬元。這一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617元,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804元。
『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生態文化村』,這是國家對元寶村的最新評價和褒獎。
從一個『李大個子』到眾多『高元帥』,幾十個企業家在此誕生,元寶村演變成工業小鎮
在廠裡和工人一起忙活著的於憲臣,是村裡的『大人物』。這不僅僅因為他是元寶村第一個鉛筆廠的廠長,還因為老於家出了三個企業家。
在老爹於憲臣的帶動下,三個兒子都投身到鉛筆制造行業中。大兒子幫忙經營自己的工廠;二兒子在河南、山東開辦鉛筆廠;三兒子在村裡有自己的制筆公司。
在《暴風驟雨》的年代,村裡唯一冒煙兒的工廠,就是李大個子的鐵匠鋪了。
如今的元寶村,工廠隨處可見,鱗次櫛比的廠房,轟鳴加工的機器,忙碌生產的工人……目前,元寶村共有30餘家企業,除了鉛筆廠和鉛筆板廠,還有大米廠、冷凍廠、飼養場等。元寶村,名字叫村,其實已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工業小鎮。
過去,元寶村盛產『窮漢子』;如今,元寶村盛產『企業家』。在於憲臣之後,村裡陸續成長起幾十個大大小小的企業家。他們在村裡創業、成長、壯大,不斷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廠房最規范,設備最先進,廠區最乾淨,管理最現代,這是所有記者對元寶村寶森木業有限公司的印象。這家工廠的主人是個『80後』小伙兒,名叫高元帥。
35歲的高元帥,是元寶村新時代企業家的代表。幾年前,他從父親手中接過『帥印』,先去南方考察,然後擴大廠區面積,引進自動化設備,實行現代化管理,瞄准亞洲和歐洲市場。高元帥說,現在寶森木業超過一半的產品出口,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型企業。『作為元寶村的一份子,我們這些年輕人要多為元寶村的發展貢獻力量,讓元寶村憑著我們的高質量產品聞名世界,把「億元村」變成「十億元村」,甚至「百億元村」!』
從蕭祥到張寶金,土地革命離不開帶頭人,鄉村振興同樣離不開『領頭雁』
『回頭吆喝張景瑞、白大嫂子、趙大嫂子和劉桂蘭上農會裡來,咱們合計合計往後怎麼辦,……日後村子裡的工作都靠支部來堅持開展。』小說《暴風驟雨》結尾處,土改工作隊隊長蕭祥提出元茂屯下一步的工作是黨建。
70年過去了,如今元寶村1800多口人中有黨員72名,其中女黨員14名,『小裁縫』出身的黨總支書記張寶金,成為繼蕭祥之後元寶村威望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帶頭人,而且一乾就是39年。
改革開放之初,張寶金帶領村民興辦木業工廠,生產的筷子和鉛筆廣銷國內外,把『光?屯』建成『億元村』,為工業小鎮建設打下了牢固根基。
進入新時代,年近八十的張寶金又瞄准了『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
先是在石縫間種樹,綠了村邊的元寶山,又在荒山坡地打造了萬畝生態林;
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暴風驟雨》紀念館、荷花池、元寶山等六大景區,『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每年接待游客數萬人次;
全村9800畝地,6000畝改造成高產水田。2017年試種『稻花香』450畝,今年種植面積2000畝。投入300萬元新建了大米加工廠,注冊了『村鎮香』商標。
『按每畝地產米700斤、每斤大米5元錢計算,每畝地毛收入能達到3500元,2000畝是多少錢啊!如果6000畝都種「稻花香」,又是多少錢啊!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大米找銷路,帶領村民打造屬於自己的稻花香品牌。』這是張寶金今年工作的目標。
他還有更大更遠的目標:『我有生之年的夢想,就是把元寶村建設成為產業更興旺、生態更宜居、鄉風更文明、治理更有效、生活更富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