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30日訊 在半個多世紀的艦船動力教學與科研中,激勵王芝秋教授忘我奉獻、奮斗不息的動力,始終是那一腔殷殷赤子情和一顆拳拳報國心。
2017年4月26日,當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巨龍入海』的時候,坐在電腦屏幕前的年過八旬的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王芝秋熱淚盈眶。從遼寧號到首艘國產航母,凝聚了數以萬計專家學者的努力,其中,在他的帶領下,哈工程動力學院的師生們為國家航母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王芝秋教授曾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船舶動力系主任,動力裝置工程技術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作為學校艦船動力學科群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參與我國艦船動力技術『八五』至『十一五』預研計劃等多個重大規劃,是我國第二代艦船動力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2010年他被學校授予『終身榮譽教授』稱號。
1999年,當我國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遇棘手的問題時,王芝秋教授只說了一句話:『工程大學必須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擔當起來。』最終,他帶領科研團隊承擔了動力系統理論和基礎技術分析工作,為動力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了可靠依據和有力支橕。
多少年來,就是王芝秋教授那句擲地有聲的『工程大學必須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擔當起來』,讓動力學院一代代師生團結奮進、薪火相傳,把為國擔當意識融入到自身的科研、教學中,每當國內行業領域出現問題時,他們就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去。2013年12月,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704研究所總承的某型公務船動力系統項目,在試航時出現了動力問題,好幾個月都沒有解決。一籌莫展之際,對方想到了哈工程動力學院的科研團隊。得知這一消息,王芝秋教授執意要跟大家一起去現場,這位80多歲的老教授經過5個多小時的長途飛行,隨隊趕到了船廠『救急』。經過6天5夜的奮戰,團隊提出了極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並通過最小的調整,在最短的時間裡解決了故障。
在動力學院,有一種力量叫做團隊。『做學問、搞科研,必須依靠團隊,單槍匹馬很難成事兒』。王芝秋教授等老一輩動力人始終率先垂范,做事情擰成一股繩兒,有困難大家一起上。南通中遠船務/啟東中遠海工公司的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DANA項目在調試過程中,碰到了國外進口的貨油泵振動超標的問題。此環節若被耽擱,將會影響整個工程的交付,5億美元可能付之一炬。外方供貨商、船東、船廠等多方努力都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接到電話後,學院幾位師生立即前往現場進行測試,與此同時,王芝秋等老師多次在哈爾濱進行遠程分析與診斷。整個團隊加班加點、反復討論,終於找到了問題根源,並指導了改進方案,項目得以及時交付。
為國擔當,使王芝秋教授始終站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謀劃。他曾動情地對老師們講,我們培養一個合格的學生,除了嚴格執行教學計劃,還要培養學生對海軍動力的熱愛,對專業的熱愛。只有培養出頂尖人纔,輸送到艦船動力這些領域,纔是我們這個學科專業最主要的成就。他還叮囑師生:『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國家需要,學科的發展不能脫離國家的發展大形勢,艦船動力現在到了要推出第三代機的時候,這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