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冰城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韓培忠:百變葫蘆裡找到快樂人生
2019-06-02 09:44:02 來源:生活報  作者:李琳 張清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6月2日訊 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除了吃粽子、劃龍舟等習俗外,有的人還要在家門口掛上葫蘆和艾蒿。葫蘆有著『福祿』的諧音,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民間更有『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壺(葫蘆,古代寫作「壺』)中』的說法,所以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身懷絕技的葫蘆兄弟、金角大王的致命武器、葫蘆裡賣藥的鐵拐李……葫蘆不僅在神話故事中是神仙、壽者的標志性法寶,現實中也充滿妙用,盛酒裝藥,裝飾家居,祈福吉祥。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民間傳統,在葫蘆上烙畫、雕刻加以裝飾,從很久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冰城就有一位癡迷於葫蘆烙畫雕刻的匠人,創作時一坐就是大半天,靈感來了甚至可以不眠不休。別看他身材魁梧、雙手粗糙,卻能將旗袍、花草、流蘇等運用於作品中,柔美典雅,富有神韻。近日,記者置身於『葫蘆達人』韓培忠令人驚艷的『百變葫蘆』之中,聽他講述了19年來與葫蘆的不解之緣。

  與葫蘆結緣

  癡迷於創作

  手被劃出口子是常事兒

  1958年出生的韓培忠自幼喜愛美術,小時候經常用鉛筆在紙上隨意寫寫美術字、畫畫人物花草。高中畢業下鄉後,在農場裡常出板報,寫美術字和繪畫的技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鍛煉。1977年返城後參加工作,成了哈爾濱鐵路三棵樹車輛段的一名木雕工。後來,因為有之前的美術基礎,雖然沒專門學習過,但愛琢磨、悟性高的他,漸漸在雕刻和烙畫方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門道兒。上世紀80年代,新人的結婚家具上流行烙上山水、花鳥等圖案,他便經常接些烙畫的活。

  韓培忠說,那時候一有空他就喜歡研究一些藝術品,興趣使然,漸漸地會去參觀一些工藝美術品展和博覽會。在2000年哈博會上,他首次看到了用葫蘆制作的藝術品,自此便對葫蘆產生了濃厚興趣,癡迷鑽研葫蘆烙畫、雕刻工藝。『雕刻葫蘆要求眼、心、手高度專注,一開始學,稍不留神就會劃破手,即使熟練之後,手被劃出口子也是常事兒。施刀時把握好力度十分重要,可謂入木三分,稍有不慎就會使整個作品前功盡棄,力度完全由雕刻者憑經驗和感覺去掌控,須做到穩(心靜氣和)、准(行刀精確)、輕(用力適當)、巧(刀法嫻熟),只有這樣纔能雕出精品。』韓培忠如數家珍地說。

  因執著而專注思如泉湧新創意最快10分鍾

  即成『過去時』

  韓培忠的葫蘆創作題材涉獵廣泛,包括吉祥圖案、花鳥魚蟲、歷史傳說、神話戲曲等。在手工技法上運用烙畫、雕刻、烤色等相結合,在幾厘米厚的葫蘆上可以鏤雕三層,其作品不僅具有觀賞性、裝飾性,多數還有實用功能,比如:用葫蘆制作的茶壺、茶海、茶器、筆筒、花瓶、臺燈、煙嘴、香器(插香用的器具)、茶葉罐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韓培忠身上特別適用。從根雕到葫蘆雕刻、烙畫,他都是因熱愛而執著,有時為了一個好的創意,會連續幾天專注於創作,甚至廢寢忘食,直到作品完成。19年來,他創意制作的葫蘆雕作品至少有近百種幾千件,大到高約半米多、使用了大小葫蘆近百個的葫蘆鏤雕臺燈,小到1-2厘米長的『葫蘆花生』,個個精巧,令人目不暇接。

  『我平時不怎麼看電視,唯一感興趣的是古裝劇,看時也記不住劇情,主要喜歡看裡面人物的服飾和一些器物擺設,從中獲得了不少創作靈感。』韓培忠興味盎然地介紹說,『比如我將旗袍的樣式、花色、盤扣和色彩艷麗的流蘇用於葫蘆雕的創意中,雕畫出來的作品給人一種柔美、典雅、雍容、華麗之感……』

  韓培忠的創意作品幾乎沒有一模一樣的,有時候真可以用思如泉湧來形容,他的新創意制作完成後,最快10分鍾後就成了永遠的『過去』,因為下一個好點子又出現了,每當此時,都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巧奪天工『變廢為寶』各種異形葫蘆

  變身藝術精品

  因為善於觀察、琢磨、思考,韓培忠創作中的另一個獨到之處在於擅長運用葫蘆本身的形狀『變廢為寶』,尤其是一些看似『歪瓜裂棗』的異形葫蘆,通過切割、組合、粘貼,再配以根雕、烙畫等,搖身就變成了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拿他最近創作的葫蘆雕擺件《和和美美》來說,就是以一個乾癟變形、從側面看形狀酷似荷葉的狹長葫蘆為設計主體,配以一嘟嚕由幾十個小葫蘆雕刻而成的『花生』、一個破損了的廢舊葫蘆切割成的蓮蓬和纏繞其間的根雕,一件清雅脫俗的藝術品便產生了。韓培忠說:『我每年都會去外地參加葫蘆節,能見到各種各樣大小、形狀、種類不同的葫蘆,會買回幾百個,每一個都能做成適合它們的作品,我還尤其鍾愛異形葫蘆,不怕形狀古怪,越是這樣制成的作品越是獨一無二。』

  記者在韓培忠家看到,他的作品中,除了常見形狀的葫蘆被賦予了靚麗的外表,就連苹果葫蘆、冬瓜葫蘆、『抽吧葫蘆』等異形葫蘆也被他變成了讓人愛不釋手的物件。

  嘗試融入『家鄉元素』《茶壺》系列作品

  大賽獲獎

  韓培忠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對家鄉的熱愛,讓他時常想用自己的作品去展示家鄉的特色與美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素有冰城之稱的哈爾濱,冰雪景觀是最具代表性的,於是,我嘗試將周邊雪鄉的大自然美景融入到葫蘆雕作品中,推出了繪有雪鄉景色的葫蘆雕《茶壺》系列作品。』韓培忠感慨地說,『家鄉的風物以及風物所包含的情感,給了我很多藝術作品創作的啟示,我將它們保留在了我的作品中。』這套《茶壺》系列作品在哈市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銀獎。

  十幾年來,韓培忠的葫蘆工藝品獲過很多獎,這些給了他更大的創作動力,就在前不久舉行的深圳文博會上,他的作品也被選中參展。

  葫蘆雕須掌握多項技能傳承困難重重

  但必須堅守

  韓培忠向記者介紹,做好葫蘆雕要用到刻刀、銼刀、烙鐵、膠、砂紙、金剛砂磨針等工具,經過選材、拋光、設計、描線、雕花、烙色、精雕、清根等20多道工序。需要掌握鉗工、木工、雕刻、繪畫等多項技能,而真正能集這些技藝於一身、又熱愛葫蘆雕的人並不多,因此,他感到葫蘆雕刻的傳承之路困難重重,但作為哈市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他有義務擔負起傳承的重任。他只有一個女兒,學業有成,已在上海工作成家,沒有意願繼承他的手藝,只能通過收徒或者進校園等公益行活動進行推廣。

  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葫蘆雕刻機,傳統手工雕刻葫蘆遭到『擠壓』,韓培忠說,他並不排斥機器雕刻的葫蘆工藝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市場需求。不過,手工雕刻葫蘆也有其自身的優勢,那就是經典作品具有收藏價值,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他會堅守這項民間技藝,並希望手工雕刻葫蘆的手藝能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張廣義